“我们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村里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都很高。”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麻柳铺小学校长李秀建在校坚守31年,曾放弃走出大山工作的机会,他相信“优质均衡的教育,在他们村小一样可以实现”。

略阳县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县。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41.1%,经过五年的脱贫攻坚,2020年2月,全县实现脱贫摘帽。近日,记者深入陕南这个“小县城”了解到,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先进的设施在校园,略阳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脱贫之路。

党建引领

是教育脱贫的“定盘星”

李秀建是一名坚守山区教育长达41年的老共产党员。1990年刚来学校任教时,学校的建筑全部是砖木结构,连个能供师生运动的操场都没有,他便发动师生肩挑背扛,硬是用架子车“推”出一个操场。在近几年的扶贫路上,他靠一辆“宗申125”摩托车骑行了4000多公里,走遍了69个学生家庭(其中30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挨家挨户地为他们宣讲党的教育脱贫政策、致富信息。“共产党员——越是艰险越向前!”李秀建说。

作为深度贫困县,略阳县教育体育局始终致力于教育发展和教育脱贫,在抓硬件、强保障的同时,统筹学校党建、教育教学和教育脱贫三项工作,探索确立了“抓学校党建,促教育改革和教育脱贫,提升教育水平、教师素质和群众满意度”的“一抓两促三提升”工作思路。发挥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由34个基层学校党支部牵头,依托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思想、组织、作风优势,协调党、工、团、队联手推进教育脱贫,凝聚起全县上下同心同向抓教育脱贫的强大合力。

自2016年9月起,全县教育系统由342名党员教师带头担任首席帮扶责任人,带动1710名一线教师参与,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全面实施“扶志、扶学、扶贫”,并建立“一生一袋、袋随人走、跟踪帮扶、全程记录”帮扶台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

“我的生日都是和‘妈妈’一起过的,感谢‘代理妈妈’袁老师!”接官亭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小涵腼腆地说。小涵的家庭是接官亭镇腰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父母离异,她自小跟爷爷、奶奶、妈妈一起生活,一家人仅靠妈妈外出打工挣钱,家庭收入低。小涵读一年级时,袁梅老师担任了她的班主任,教数学课,并且成了她的“代理妈妈”。在生活上,袁梅对小涵的关怀无微不至,常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学习上还给她开“小灶”,引导她参加集体活动,小涵的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能主动融入学习,积极争当“学霸”,文化课成绩也很快跃入年级前列。“孩子缺失亲情关爱,胆小,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很乖巧。现在好了,总算有了可喜的进步。”谈起小涵的变化,袁梅很是欣慰。

略阳县为2425名贫困留守儿童落实了“代理妈妈”帮扶留守儿童机制,落实了党员女教师(含局机关女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机制。她们利用课余和节假日,送关爱弥补孩子们的亲情缺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扶贫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又到赵家湾……张丽小朋友从开始的不配合,到今天送教结束后和我主动合影,让我明白,送教路上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白做,总会有惊喜在明天等着你。”2019年10月15日,略阳县横现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教师冉红的朋友圈里分享了这样一段话……这个小女孩叫张丽,智力残疾(二级)伴有重度癫痫,因长期接受治疗,未曾上过幼儿园,也没有到特殊学校就读,更无法到校随班就读。校长封西峰获悉后,同老师们一商量,多次入户走访,很快为张丽量身定制了送教上门方案。

由于学校之前很少接触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四人送教小组,涉及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组织教师们一起学习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积极为送教做好准备。“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能量满满,可是孩子对我根本不理不睬。”冉红在最初的几次尝试后,发现送教并不是看几本书就能轻松解决的。她琢磨着:孩子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愿跟老师接触,何不带着小朋友上门试试?接下来的送教,冉红都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去,两个孩子很快就玩到了一块。每次冉老师还会带上一些小礼物,慢慢地张丽逐渐接受了冉红一行。在快乐玩耍的氛围中,冉红让女儿当助手,张丽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不光学会了手指操,能认读简单数字,会唱儿歌,体能也有所提升,张丽的家里人看到孩子实打实的变化,也十分认可送教队伍的工作。3月底冉红就要生二胎了,她放不下自己的这个“女儿”,说起今后一段时间不能去给张丽送教,冉红依依不舍,几度哽咽。

像张丽一样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上学的儿童,全县有35名。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学生,是略阳县教育体育局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的庄严承诺。2016年以来,该县教体局累计落实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92亿元,保障全县所有在校就读贫困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应享尽享。与此同时,在教育脱贫实践中又创新形成了“双线七长+责任督学”完善控辍机制、“结对帮扶+送教上门”抓实控辍过程、“动态监测+考核追责”守牢控辍底线的“3+3”工作机制,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经验和新路径。

软硬件强起来

为教育发展“持续造血”

“2017年,在两河口镇中心小学交流的那一年,使我的教师生涯发生了质的改变。”略阳县高台小学教导主任侯敏感慨地说。2003年侯敏参加工作,最开始在偏远的山村小学任教,后来经过县里选拔考试进入高台小学。经过几年的成长,侯敏成为省级教学能手、汉中市名师。“有了这些经验和成绩后,我时常反思自己还能为教育做点什么?”侯敏坦言。

2017年,侯敏带着正在幼儿园上大班的孩子,来到了略阳县两河口镇中心小学。在这里侯敏不仅带班上课,而且每周还会带着老师做教研、上示范课,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刚来学校任教的应届毕业生。“脱贫攻坚以来,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曾经有过四年村小经历的侯敏看到如今村小的“新”模样感慨道,“整齐美观的校舍,丰富的营养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年轻的教师队伍,这对以前连吃水都成问题的村小而言,想都不敢想。”

略阳县将交流轮岗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津贴补助,保障教师下得去、留得住。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优质师资集聚城区、农村师资短缺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通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教师业务素养显著增强。近三年先后选派校(园)长300余人次、骨干教师1000余人次分期赴北京、西安、海安等地名优学校开展跟岗培训。

“自开展教育脱贫以来,在苏陕协作中,我们的教师从专业成长到教学管理可以说是受益匪浅。”高台小学教师高庆梅表示。“我是学校唯一一位美术教师,孩子们爱美术,我舍不得他们……”说起留校任教,横现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教师赵云眼睛里的泪水一直在打转。特岗教师任期满后,他本可以去大城市发展,但他却选择留下来,不仅如此,妻子也在他的鼓励下成了一名特岗教师。

2016年以来,该县通过事业单位招聘、特岗教师招聘等方式为中小学幼儿园招聘教师239名,同时主动争取大学生志愿者投身教育事业,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促进了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均衡。略阳县教体局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县域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制定了《略阳县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全力破解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难题障碍,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机制保障。

脱贫攻坚以来,“乡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成了略阳教育的真实写照。那所大山深处的村小——麻柳铺小学也已改头换面。略阳县教体局作为麻柳铺村帮扶单位,投资54万余元对麻柳铺小学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10万余元,率先在麻柳铺小学建设了全市第一个城乡学校在线互动专递课堂。

麻柳铺小学的变化是全县中小学硬件设施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略阳县累计投资8800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2.6万余平方米,57所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餐厅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

驻村工作队

就是一面旗帜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麻柳铺村红岩小组杨兴君的家里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酒香。杨兴君是略阳县教体局的帮扶对象,2013年家庭因残致贫,几年来在教体局的帮扶下,通过养殖、种植和酿酒技术顺利脱贫。“主要是缺技术,教体局和驻村工作队帮了大忙。”

略阳县教体局驻麻柳铺村第一书记张海军了解到杨兴君有一手“酿酒绝活”后,主动对接,帮助杨兴君添置酿酒设备,寻找销路并完成食品、卫生部门的各类检验合格证的注册认证。“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酿酒再也不是野路子了!”谈到这里,杨兴君难掩内心的激动。

麻柳铺村位于略阳县城东南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42户。2016年的麻柳铺村,受村域地理条件差、气候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投资大收益小,发展较大规模型产业存在瓶颈。

自脱贫攻坚战以来,帮扶单位略阳县教育体育局先后向麻柳铺村派驻村工作队7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局机关92名帮扶干部与2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坚持入户帮扶对接工作。通过制定落实帮扶巩固计划,动员发展增收产业或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有效激发了农户的内生动力。

“八年来,教体局参与麻柳铺村帮扶干部92人,面对全县贫困户最多的村,教体局干部不分白天黑夜,与村民村干部吃住在一起,把根扎在了这里。”村党支部书记叶秀芳说。

驻村第一书记张海军驻村以来,以村为家,把群众当亲人,也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2017年11月开始,张海军父亲因身体抱恙,一直在汉中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因村上脱贫攻坚任务很重,他每次到汉中都只能匆匆看望一眼,当天就得返回村里,他说:“都是亲人,不能顾此失彼呀!”

2021年2月25日,略阳县教体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略阳教体人从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入手,确定教育精准扶贫目标任务,与扶贫对象同频共振,共画脱贫同心圆。这个“圆”,既是扶贫人的足迹,也是党的温暖印迹。

(文中未成年人姓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