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8年11月,阎良区关山初级中学根据校情与学情,打破传统的课前唱歌形式,引入国学经典诵读。“课前两分钟国学经典诵读”成为学校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措施。“课前两分钟国学经典诵读”工作于2019年底有幸得到陕西师范大学国学院的关注和指导。作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合作实验子课题的《课前国学诵读的实践与思考》来研究。现就我校此项工作的实践、思考进行总结,从为什么开展、怎样开展、有哪些不足、今后的方向等四个方面作如下梳理。


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均明确要求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阎良区教育局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工程》文件要求,我校作为本地唯一一所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的初中学校,能结合校情,主动求变,引领学生走进国学经典。我校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与关山当地的“羊奶基地”“甜瓜基地”“晶晶面粉厂”“关山传统文化基地”结合,建立传承传统文化暨劳动教育大课堂,将传统文化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孩子们体验文化与实践结合的课堂,从而走向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我们学校砺志教育包含了砺志德育、砺志课程、砺志课堂、砺志文化、砺志科研、砺志合作六个方面。而砺志德育包含课堂德育、红色基因、国学传承、主题活动、综合实践德育劳育、体验亲润六个部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做法主要有文化长廊、每周一诗、楹联文化、课前国学诵读。文化长廊上有老子、孔子、孟子等31位文化先哲的简介、名言名语,让师生在课余可以了解熟悉古代文化名人的常识、特点以及课内没有涉及的名文名段名言。每周一诗由书法爱好者负责,每周在固定黑板上书写一篇与时令节气、学习阶段有关的积极向上的诗词,供全体师生飨用。楹联文化是我校的一项新传统文化项目。在教学大楼上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操场主席台有“关爱学子铺锦绣,山仰英才引鹏程”,在实验楼、男女生公寓、教师公寓、膳食中心都有楹联,提醒鼓励学子学习。

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能迅速进入状态,做好大脑的“频道”转换,我们开始了这种课前诵读。随着实践,从内容、组织、检查、人员都进行了不断跟进,总体效果趋于良好,也得到了家长、班主任、孩子们的大力支持。


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


为切实做好“课前两分钟国学经典诵读”,学校制定了《西安市阎良区关山初级中学“承文化 诵国学 明己志”国学诵读实施方案》,采用德育处、班主任、学生、教师等四层管理模式。

(一)课前国学诵读德育处归口管理。课前国学诵读服务于孩子德育发展,诵读国学不是为了智育,而是为了孩子从古哲先贤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思考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中国芯”,从先哲那里学习他们的人生、处世、对待他人的方式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2019年8月学校编撰完成了《“承文化 诵国学 明己志”国学诵读库》。该教材共收录842篇名语、句篇,分“必选部分”和“摘选部分”两部分。其中“必选部分”共收录17篇优秀作品,“摘选部分”分七个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包括古文、诗、词、曲、赋、乐等诸多类别。在“摘选部分”中七年级收录270篇、八年级收录274篇、九年级收录281篇优秀作品。选录的重要依据是去除中小学生必读部分,只挑选课外的内容,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只希望开阔孩子的视野。

每学期初,由学校德育处负责,各班根据学校《“承文化 诵国学 明己志”国学诵读库》,从相应年级“摘选部分”中挑选出35-40篇,再添加全校“必读”和年级“必读”篇目,形成各班的《国学诵读口袋书》。这样主要是防止孩子在校期间内容重复,不同学段选择不同。

(二)课前诵读常态管理。学校在班级增设“国学诵读委员”,课前国学诵读实行班主任负责、教师监督、学生干部落实、相互交叉检查的制度,坚持每节课前两分钟,学生手持国学诵读口袋书进行诵读。

为提升课前两分钟诵读成效,对各班课前两分钟诵读提出“站立读,持书读,齐声读”要求,并坚持堂堂有检查,周周总结反馈。在常态化管理和检查的同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班级量化考评中。在每学期末根据一学期考量,评选出“国学诵读先进班集体”和“优秀国学诵读委员”进行表彰。

(三)特色活动展示诵读成果。一是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国学诵读”特色教育活动,更好地展示学校风采、学生风貌,我校制定了《校级国学诵读展示活动方案》,将《少年中国说》编排成17个班级、700余名学生共同参与的展示节目,目前正在编排当中,计划借助于大型活动平台进行校际展示交流,通过仪式感提升学生自信。二是每年举办“诗词曲赋大会”。学校依托北京四中网校“智慧课堂”平台,对各班级国学诵读进行检阅,通过“诗词曲赋诵读PK”和“诗词曲赋书写大赛”两个活动评选出优秀班级、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以引导激励学生学国学、诵国学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传承国学精神的教育目标。2019年12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诗词曲赋大会”,从诵、读、写等方面,对学生掌握和诵读情况进行检阅。三是为进一步引领学生践行经典,涵养大气,塑造人格,学校语文教研组立足学生发展,重视规范汉字书写、学生习作、诵读等教育,成立珠玉社团和国学诵读社团。近年来,学校珠玉社团连续七年荣获区级一等奖,2017年荣获市级二等奖。国学诵读社团在2018年5月荣获阎良区“中华经典咏流传”诵读一等奖。


三、面对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学校“国学经典课前诵读”进入关键期和发展关键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本教材有待再提炼。虽然学校为促进课前诵读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撰写了《“承文化 诵国学 明己志”国学诵读库》校本教材,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相对学生认知水平而言,教材中部分篇章难度不适宜。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读音困难、理解困难等问题。

(二)课前诵读内涵发展再提升。学校推行“国学经典课前诵读两分钟”以来,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较高,能坚持将本班国学诵读口袋书中诵读篇目熟读成诵的目标。但时间长久之后,难免会出现诵读兴趣减少,诵读只注重文字的识记,缺乏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内涵的深挖。

(三)学生诵读成果展现再创新。因农村学校平台与资源的限制,学生课前国学诵读的形式,交流渠道欠缺,以致于部分学生中出现“诵读无益”的肤浅见解。目前仅有的展现形式:一是一学年一度的诗词曲赋大会;二是利用研学活动,开展相关的展示交流;三是校级展示诵读活动仅用于校内自我展示。

(四)学生诵读评价。没有评价的诵读,不利于此项工作今后的推进。如何将课前诵读进行评价,是我们最近的思考。

今后,我校将不断总结经验,从如下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一是深挖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基础保障和基础支撑,学校要以现有师资力量,借助外部资源,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校本教材内容的筛选和诗词的注释两方面,继续加大研究,促使校本教材的质量更高。

二是提升课前国学诵读的成效检验措施。课前两分钟依托的载体为班级国学诵读口袋书,如何再提升学生诵读成效,如何更好地检验学生诵读成果,如何使课前诵读从简单的文字识记到文本理解,再到思想意义的把握,应是学校在今后研究与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是搭建国学诵读的交流渠道与展示平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学校国学诵读活动长效推广的核心因素,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味诵读乐趣,感知诵读意义,体验诵读成长,是目前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向其他学校介绍并分享推动此项工作。目前有西安市五环中学、榆林定红柳沟中学在一起做,已经分享了我们的教材。从反馈来看,效果较好。

教育的效果不同于生产,其效果周期较长,希望通过课前国学诵读能对孩子的“三观”有积极帮助,让他们的未来走得坚实、走出自信、走得乐观、走得精彩。

作者单位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