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所谓“自学”并不是自己生来就会学的,而是需要教师在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一步一步了解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还要运用这些基本方法开展自学活动,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学的习惯,并且通过研习各种文体及材料的自学路径,进一步夯实自学能力。

一、以学会预习为基点

本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可有些教师觉得预习在教材中是中高年级的事情,在低年级就不提预习方面的要求,这是一种偏见。让学生读书、预习课文,既不增加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又使学生通过预习来练习和保持阅读的习惯,还能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从低年级开始的预习,需要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如认真读课文三遍,读“我会认”生字三遍,对于这些生字哪些已经认识了就画上对钩,不认识的生字与自己学过的字有什么联系等。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预习的要求也相应有所增加,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试着写一写“我会写”的字,体会出其中难写的是什么;初步自学“我会认”的生字,试着给这些生字组词等。

进入中年级,预习要求的提高体现在内容由字词为主向段篇为主,因此,在学生自学生字词语、通读课文之后,需要回答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答不出来的话,就需要再次去读课文,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其二,还需要在通读课文时,注意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尝试去思考和解决,解决不了的就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搜集、检查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整以形成教学的主要问题。

这些逐渐提高的预习能力,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入门课程,需要在无数次的自我摸索中慢慢习得。

二、以阅读方略为技能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阅读方法策略作支撑,这一点还可以从统编教材三年级设立的阅读策略单元这一举措来看。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如预测方法、提问方法、提高阅读速度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发现、理解、领悟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学习知识过程中思维方法的提升,使自己对各个学习环节、步骤之间的联系都有清楚认识,这样形成的才是自学的基本技能。

如教学《海底世界》,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具体在本课中是怎样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以第四自然段为例,先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一自然段的总起句“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然后再读读其他句子,理解句子的大意后,引导学生看看一共写了哪些海里的动物,再看看这些动物的活动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根据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五段,最后再看看全文是围绕哪一个主题来写的。这种从段的学习中掌握篇的学习方法就包含基本的阅读技能在里面。

三、以迁移拓展为境界

虽然说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培养自学能力的终极目的却是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够自主学习,也就是真正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逐渐具备某一方面的自学能力时,教师需要适时安排学生把这种自学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开始是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自学材料,后来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自学的水平、能力、境界。

如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在高年级课文中选择一些情节特点鲜明或者有悬念的故事,让学生一开始就预测故事的结局,再一边读一边预测情节的发展情况,在文章的结尾总结预测过程中自己判断的偏离和回拨,这样自主训练预测,不仅可以提升预测水平并形成预测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构思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多种阅读材料,自觉把预测带入阅读之中,每次确定一个预测方向,逐渐形成比较全面的预测能力。一旦学生能够初步在阅读中自觉开展预测活动,就标志着学生的自学进入了新的境界。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是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必备的阅读方法策略,又要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训练。

作者单位 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