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以感情为依托,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境地,使其能够在趣味中获得知识,在追求中感受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掘文本中妙趣横生的教学内容,借助丰富的语言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有情、有趣的语文学习中。

一、导入环节情趣化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情趣,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找出一些关键点或元素,精心组织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兴趣十足地投入阅读中,在交流互动中获取新知识。

《小小的船》是一首极富童趣的小诗,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对夜色的了解,以谈话的方式创设情境:“在晴天的晚上,农历每月初三以后的几天里,你注意过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吗?”接着用课件展示“初三、初四毛毛月”的情形,要求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月亮,教师趁势追问:“什么样子的月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回答是“弯弯的月亮”。教师接着引导:“这样的月亮像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回答“像香蕉、像柳叶、像眉毛、像小船”等。教师抓住学生的想象引导:“假如有这样一艘小船,你想不想上去坐呢?”学生无疑都会说“想”。此时,教师设置一个悬念:“既然大家都想乘坐这艘神奇的小船,你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呢?谁起的名字最棒,谁就可以先坐上这艘小船!”这一下就会使学生的兴趣陡增,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后,教师表现出一副难以取舍的样子说:“这么多好听的名称到底哪一个最美呢?让我们学习课文后再评判,好不好?”这时,学生就会带着兴趣投入文本的学习中,寻找判断最美名称的标准。

二、学习活动情趣化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情趣,通过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进入文本追趣,运用动画、图画等直观手段生发情趣,以互动表演的形式激发情趣。当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这些情趣时,就会主动思考,思想就会得到熏陶和启迪。

《妈妈睡了》是一篇精美的儿童故事,讲的是妈妈哄“我”午睡时先睡着了,“我”看着妈妈睡觉的情形,想起妈妈为“我”的辛苦和付出,懂得了心疼妈妈。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小调查“你一般晚上几点睡觉?你知道妈妈晚上几点睡觉吗?”接着用课件播放小朋友睡觉时妈妈照顾的视频,再问:“你见过妈妈睡觉吗?想不想看看妈妈睡觉的样子呢?”这种结合学生生活进行的导入极富情趣,大大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基本了解了文本内容后,可以让学生画出课文中妈妈睡觉的样子,并追问:“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想想你睡觉时妈妈对你的关照,你有什么感受?以后自己睡觉时该怎样做呢?”这些问题就会把学生从文本带回到现实中,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也懂得了感恩。这就是爱的熏陶,也是情商的提升。

三、练习设计情趣化

情趣不仅在导入和阅读中有重要的价值,教师还可以将其设计到练习中,实现强化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尾巴它有一只猫》这篇习作例文中,把猫和尾巴之间的关系换一种说法显得特别新奇,针对文中的奇特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篇课文与前面几篇课文中描写的想象有什么不同,从而确定这是一种逆向想象,也就是倒着想,但很明显的是这种倒着想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发散思维的角度继续想象“尾巴还可以有什么?”学生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都是生活中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如尾巴它有一只虎,尾巴它有一只兔子等。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让学生想象生活中没有的事物,比如尾巴它有一条龙。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学生随后说出来的就很精彩,有的说尾巴它有一个妈妈,有的说尾巴它有一本书,有的说尾巴它有一颗星星……在这个基础上,再设计想象练习,通过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以“……它有……”的形式开展逆向想象。在这种表达之中,学生对逆向想象就有了最真切的领悟和把握。

总之,打造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母语学习规律,有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就会有乐此不疲的追求。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