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百万扩招等国家战略和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高职农业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剖析了《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些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 农业产业 特种作物栽培 课程建设

高职《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基本情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农业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特种作物栽培》课程是该专业目前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主要介绍特种作物生产概况及其栽培管理技术。特种作物种类繁多,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在面对不同的培养对象时,其教学内容需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特种作物栽培》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征,也是该课程建设的难点所在。

高职农业产业人才需求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社会及农业产业的发展均对高职农业产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1],“三农”工作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二是脱贫攻坚需要培养一支更加专业化、本地化的农业产业人才,为农业产业脱贫长效机制建立并提供人才保障。三是“高职百万扩招”要求“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3],使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生源复杂化。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要求农业产业人才掌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手段、新技术、新材料,具备与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质。五是时代发展要求农业行业人才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总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培养一批数量更加充足、类型更加多样、素质更加优良,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与产业发展更加匹配的农业生产技术技能人才。

新形势下高职《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的意义及现状

1.高职《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在农业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特种作物是有别于传统大宗常规作物的新型作物、小杂粮作物、区域性作物的统称,如甜玉米、魔芋、紫薯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特种作物更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同时,特种作物生产具有地域性,收益普遍高于传统粮食作物,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特种作物通常被作为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加以扶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扶贫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在高职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在新型农业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市场需求契合度。

2.高职《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高职农业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来看,《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在农业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其根本原因是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农业产业人才对特种作物栽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现行的《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二是课程教学方式上未能有效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等新型农业产业人才培养中的工学矛盾。三是现有课程教学团队以院内专任教师为主,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所有特种作物发展的新动向,无法充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四是课程现有教学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所欠缺,尤其是新型作物的数字资源较为缺乏。五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与素质教育融合度不够,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还较为欠缺。

高职《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社会对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发挥《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在农业产业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基础性功能和作用是《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新形势下《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和改革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构建模块化的《特种作物栽培》课程教学内容是提高不同地域、不同人才类型农业产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特种作物栽培》课程教学内容可按照特种作物种类划分为若干个内容模块,每个作物为一个模块。教学时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培养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需求,针对性地选择应用性强的内容模块应用于教学,相对应的,一些应用性不强的内容模块可以去掉。例如安康岚皋县为陕西省主要的魔芋生产地,针对安康岚皋县的职业农民教育可将魔芋栽培管理技术内容模块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模块。

2.打造结构化课程教学团队

与《特种作物栽培》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匹配,可通过兼职教师聘任等方式,从地方企业、农技部门、科研院所中聘请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每个教学内容模块聘请一名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教学内容模块的教学任务。例如魔芋栽培管理技术内容模块的教学,可聘请安康长期从事魔芋生产研究、对当地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来讲授。通过此种方式组建结构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分工协作的课程教学体系,既缓解了生源增加造成的教师数量不足,又促进了课程教学与地方人才培养需求的高度契合,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该方式更加符合职业农民教育“半工半读”教学组织实施的需要。

3.建立网络化课程教学方式

能否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与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产业人才培养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依托地方农业技术人才资源在当地开展课程教学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应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采用网络在线授课或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4]。在一定的时限内,教师通过网络在线授课,学员通过网络完成学习任务,甚至课程网络资源可以向学员开放,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学员可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网络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在线授课或网络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具有节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的优势。

4.开发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

网络化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实施有赖于高质量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及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已基本完成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网络混合课程建设,具备开设网络教学的条件。但从课程教学资源配备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待提高。下一步应充分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借助行业产业优势,围绕农业产业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共同开发新型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扩大资源覆盖面,增加资源丰富度,提高资源精准性。此外要深化教材改革,校企联合开发与课程教学配套的活页式、手册式数字化教材。

5.建立课程素质教育新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5]。《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在农业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好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将特种作物等方面的优秀创新创业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展现特种作物生产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在使学生掌握特种作物栽培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思维。同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并且融入素质教育元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用农业产业中的先进代表人物和先进典型事迹感染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爱农业的情怀,使他们坚定投身农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年9月26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htm,2019年2月19日。

[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guowu yuan/2019zfgzbg.htm,2019年3月5日。

[4]陈琴琴、康昊文、邵云:《在线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21期,第282-283页。

[5]牟光宇:《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优化路径》,《中国成人教育》2019年第24期,第45-47页。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