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都在积极探索提升办学质量的方式,增加人才培养的途径。本文以全国诊改委员会专家们提出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方式。

[关键词]“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新闻专业课程 诊改

“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含义的引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提出的“质量兴国、质量强国”及一系列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的方针,教育部职成厅2015年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方案。

新闻专业作为理论与操作密切结合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就业前景广、人才需求量大,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新闻专业。但在人才培养方面,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实践操作形成断层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是新闻理论教学没有从“多元治理”的角度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成就和发展,没有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缺乏完整系统的质量评估保障体系,致使新闻理论教学零散地分布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和各个活动中,学生在毕业实习甚至就业初期只有书本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完成不了高效率的媒体工作任务。因此,对新闻专业进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本文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中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为切入点探索教学实践,激发新闻专业师生共同改进和不断创新。

纵横联动全覆盖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运行模式

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戴明博士于上世纪中叶提出了“戴明循环(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监测(CHECK)—改进(ACTION)”循环,集中了以人为本、数据说话、持续改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戴明循环(PDCA循环)”理论着眼于“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共同参与,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质量管理保证的责任主体。但由于当时科技落后,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人们在监测诊断的过程中信息更新滞后,即时反馈速率慢,缺乏联动机制,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困难。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信息及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教育教学参与者的互动频率大幅提升,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学习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上,提倡“前台+后台”的工作方式,这虽与“戴明循环(PDCA循环)”在流程运行上类似,但诊断与改进的实施过程与目标却发生了质的改变,知识传递的量与速极大提升,呈现创新式发展。《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确保并激活这一机制有效实施的方法之一便是培育“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是全国诊改专委会的专家们提出的,它是由“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十级递进环节所构成,其中前台负责“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环节,后台负责“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环节。前台需要在后台的保障下去完成任务,实现从目标设定到组织实施,从监测预警到创新改进,做到事前有目标标准,事中有监测预警,事后有提升改进,上下联动、相辅相成,形成了理论到实践有机结合的完备整体,“前台+后台”上下联动必须利用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及新媒体在教学领域内的应用与施展,才能够做到实时监测,反馈迅速,不断改进。

“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运行模式

“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运行模式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

专业是支撑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它是促进高职院校建学校、设专业、定课程、教师和学生互动并不断诊断改进的关键。“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对新闻专业课程诊改的逻辑起点是学校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的设置,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媒体平台的开发是实施诊改的有效保证。

目标: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中,大致有三个层级的标准,即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根据国家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整体规划,各大职业院校立足本省实际,结合自身特色,从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制定出学校校本课程层面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点一定要立足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标准:标准制定的依据来自目标,形成目标、标准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院校新闻专业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下设新闻学院或新闻系,新闻院校或新闻系制定衡量尺度,即标准。标准值应当是具体量化的指标,能够“看得见、够得着”,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白自己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些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

设计:为确保新闻理论课既定目标的正常实施,由新闻学院或新闻系的教务部门再制定出新闻专业课计划标准,分清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的对应关系,用计划保证课时任务的完成,保障新闻专业课层面建设目标的实现。

组织:新闻专业的设计出台以后,由新闻学院或新闻系具体组织开展新闻教学和新闻实践。在组织开展新闻教学或新闻实践中,新闻学院或新闻系不仅要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还要出台相应的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和保障制度,确保目标的顺利实施。

实施(监测、预警、改进):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教师依据新闻专业设计的课时计划(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为了丰富授课内容,让新闻理论出“新”意,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及新媒体平台,有机整合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将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又要发挥好新媒体平台如学习通、小黑板的作用,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共享优质资源,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随时提供课件、上传学习资料、灵活批阅作业。为了巩固教学成果,教师要不断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意见,形成预警机制,及时跟进、不断改进新的课时标准,重新优化设计课程结构,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

诊断: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考评成绩,教师给学生设计成绩档案进行量化打分。基于数据分析,对比参照新闻学院或新闻系教务部门制定的考评制度,检查自设目标是否达成及达成的百分比,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学生学习中的诉求,以便改进。

激励:在诊断新闻理论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设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激励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学院根据教师工作的达成情况设立激励制度;二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业完成的情况设立考评办法,可将学生一周期内的学业考评拆分为“平时成绩+作业完成+期末考试”,按照百分比的形式对学生量化打分,奖优推优,在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学院对教师的激励参照学生考评办法)。因此,教师和学生上下联动,创先争优,为实施新闻教学注入更多活力。

学习:由于新闻专业是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应用型学科,提升新闻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优质的新闻人才,教师必须把新闻理论的灌输与新闻业务的实践相结合,实践证明:“活”的教学方法必须动静结合。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视野,教师更需要深入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按照“走出去和请进来”培养策略,广泛搜集、学习新思维新方法来解决。“走出去”是指教师定期参与新闻实践,在新闻实践中熟悉新闻业务,更新新闻知识,掌握新闻动态,收集最新最全的新闻案例丰富课堂教学,积极扩充学生新闻视野。“请进来”包括两层含义,既要聘请业界专业人士来院校进行新闻讲学,又要让学生主动走进他们的新闻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还要不时地聘请一线新闻记者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新闻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如何,须在新闻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也就是说,在新闻教学环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必须经由新闻传播环节才能检验其有效性”,因为一线新闻记者们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和经验教训对未来的记者们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创新:在校学习新闻理论课的学生一般接触的是基础性的理论课程。面对生涩的新闻概念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将学生主动学习和求知欲抑制在枯燥的理论记忆中。为了让学生学得灵活,管用好记,可在新闻教学中大胆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考评办法。

在创新教学思路方面,教师可分阶段进行。首先在课前设计环节,教师选择线上平台或移动终端发布课程信息,同时制作、展示、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形成自主性学习评价;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及时知晓课程信息,掌握学习资源,在平台上完成学习任务,并作出课前自主学习反馈。其次在课堂活动环节,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设计课堂讨论形式,对灌输知识的重点或难点释疑解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学生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开展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完成生生互评。最后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和课后反思,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不断通过学生在学习中对存在问题的反馈,及时诊断教学中急需改进的地方。学生在完成测试作业时可在线交流,参与研讨总结,撰写学习心得和未来学习计划。

在创新学习考核方面,教师可变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次综合性能力考查。首先是课前状态考查,教师可借助新媒介平台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其次是课堂状态监视,随机抽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并指定个别重点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下课即收笔记本,检查学生的听课情况,量化打分,成绩计入档案。最后是课外阅读量考查,每学完一个重点章节后,教师列出参考书目,提出问题,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长可短,可全面评价,也可就某一点撰写心得,重点考查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见解。这种考核方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仅靠单一的死记硬背拿考分,改变了满堂灌、一言堂的封闭式教学。

改进:针对个别新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自行改进实施方案,优化教学手段。针对普遍存在的新闻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向相关教务部门提出合理建议,结合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出台新的实施方案,提出新目标,进入下一轮诊改。

结 语

总之,“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是诊改工作的基础和重点,诊改的逻辑起点是学校的目标体系和既定的标准体系,诊改工作实施的有力保障是网络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推广运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新闻专业课堂的诊断是常态的,改进是及时的,实现新闻专业的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利益和专业建设的必然诉求。

注 释:

①汪建云:《培育“8字螺旋”夯实诊改基础》,《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7日,第11版。

②杨茂芽、刘向红:《基于“8”字型质量诊改螺旋的课程诊改实操研究》,《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12-15页。

③郭赫男:《新闻理论的课堂及其实践教学探究》,《新闻知识》2009年第3期,第67页。

参考文献:

[1]杨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26日,第11版。

[2]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1日,第11版。

[3]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41-46页。

[4]汪建云:《培育“8字螺旋”夯实诊改基础》,《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7日,第11版。

[5]袁洪志:《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物》,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