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举国上下,“修我长矛,与子同仇”,每一个中国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气概。因为这场疫情,所有老师开启了新的授课模式。当连线代替见面,当屏幕代替黑板,每一位教育人居家不闲,依然在网络的另一头,屏幕的另一边牵挂着三尺讲台,牵挂着小小少年。他们有的在思考,有的忙网课,有的绘愿景,还有的半夜哄完宝宝再录胶囊……一字一句,满是爱的指引。

她是吴巧英老师,杜村小学的一位班主任。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她和同事们一起,认真贯彻落实县局提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相约线上教学,加入了“逆行者”行列。

凝心聚力 上好开学第一课

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学生长时间在家中学习,和家人在一起,家庭变成了小课堂,教育就发生在家里,特殊时期,老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弱化,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她通过知识胶囊、班级微信群、班优等平台,把家长请到了开学第一课的课堂。告诉家长,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从现在开始,必须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全面负责。在这节课上,她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改善情绪、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制定全家日常作息表、做到规律有序生活;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防止孩子沉迷网络;配合学校开展居家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提高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一节网课让家长明白自己的高度,将托起孩子的高度,自己的努力,将让孩子更加努力。

勤督细检,助力线上教学落地开花

自从要求体温打卡,她每天清晨总是在“学安”程序里反复检查学生的打卡情况,对不能按时打卡的同学及时发微信,打电话。有一次,班里就剩下一名孩子还没打卡,她急忙电话联系,谁知孩子妈妈的电话关机了。担心延误上报,她便每隔七八几分钟就打一次,可还是打不通,无名之火顿起,手机被扔在了书桌上。猛然间她想起手机上还存着电子注册薄,翻呀翻,终于找到了孩子爸爸的电话,还好打通了。本想狠狠地斥责家长对孩子的事不操心,对老师的反复强调置若罔闻,可最终却说的是“赶紧给孩子打卡,明早别忘了,你把链接保存好,明早打开链接就能报”。

对孩子每天提交在班优的作业——课堂笔记、阅读笔记、练字作业、听书感受、背诵音频,她总是认真细致地批阅。打开每一张图片、每一条音频检查后,总不忘给孩子反馈作业情况,发语音告诉孩子“姑娘,棒棒哒!”“你今天进步了,小伙子!” “孩子,你的背诵真流利啊!” “读错了,读tan不读dan。”……坐在她旁边上网课的女儿笑话她,“妈妈,同一个问题,你都纠正了几十个人了,你累不累啊?”她笑了笑。她知道现在无法看到孩子上课的情况,但作业检查却可以实实在在的反映出孩子是否学有所获。她的声音,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与督促。

关注特殊学生,手拉手一起走

线上教学刚刚启动,她便想起了班里那个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女孩能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线上教学?爷爷还用的是老年手机,怎么办呀?停课不停学,孩子必须参加。她急忙给孩子的爷爷打电话,老人告诉她,女孩二爸回来了,孩子能参加线上教学。一听这话,她才放下心来。谁知不久前,她发现这个女孩已经两天没交作业了,赶紧打电话联系老人,老人手机却打不通。她辗转联系,找到了孩子的二爸。原来因为复工,女孩的二爸回广州上班,智能手机也被带走。当天下午,老人打电话告诉她,为了孩子上课,买了智能手机。老人不会操作微信里的“实名认证”,担心微信绑卡后上当受骗,她便在微信上耐心指导,终于把老人拉进班群。随后,她又把女孩的微信名片推荐给其他科任老师,让女孩进入英语、科学学习群。看到女孩在班优里提交的作业,她彻底放下心来。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向我们那些在线上默默耕耘的、发光发热的老师们致敬!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