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了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但随着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兴起,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应该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与学习。反观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实际,存在着严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问题,呈现出了语言的负向迁移现象,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在中文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对此,本文介绍了文化生态学的内涵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厘清了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及成因,并总结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 英语教学 传统文化 失语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生态学视阈的认知文学研究》(项目编号:XSYK18034)。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普遍的沟通媒介,我国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这一门语言学科,并十分注重英语语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今英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甚至挤占了我国母语应有的席位,致使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其具体表现在在表述我国的文化风俗、历史典故、传统节日的时候印象不够深刻,在日常英语交流中难以准确地使用相应的英语词汇介绍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习俗,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神明信仰更是不甚了解,而对于国外的饮食文化、洋节、洋务却如数家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出了问题。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认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文化是一片土地文明的象征,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本应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况且当今世界,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古老的华夏文明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人前来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本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重视起对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告别我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树立健康的语言观念。

文化生态学的内涵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一词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于1995年发表的《文化变迁理论》提出来的,是一门新兴起的交叉性学科。其放眼于文化学的研究领域,并以生态学作为考量标准,主要研究的是文化现象与其周围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的文化生态学泛指一地的自然环境、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力,狭义的文化生态学关注的主要是自然、社会与文化间的双重互动。

文化生态学的学科诞生使人们开始更加客观地关注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周围的语言环境,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应该是多元、动态、平衡的。首先,在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多元的文化因子应当呈现出和谐共生的局面,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对其他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确保积极健康的沟通,以便共同繁荣整个文化生态圈。其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文化间一定会在交流与碰撞中发生着选择与融合,彼此产生新的特点与差异,互相补充,互相竞争,从而使文化生态系统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获得新的生机。再次,无论这一文化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多少文化因子,都必定存在着彼此间相互制约、共荣共生的局面,这样一地的文化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而不至于消灭掉一些种族。

基于上述考虑,高校的英语教学也应该遵守文化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第一,我们所学习的英语语言应当与我们的母语是地位平等的,各自有着自身的语言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尊重语言差异,从大的文化视野角度来看待不同语言现象的交流活动。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端正文化价值观念,不要崇洋媚外,以免产生“民族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造成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第二,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大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学习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应随便地抛弃其中一方。大学生首先要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族文化心理,这样才能保护好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更加自信地拥抱世界上的其他语言。只有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语言学习的灵感才能被彻底地激发出来,才能有更广阔的胸襟与文化视野来放眼看世界。第三,文化全球化打通了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汉语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要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优秀文明成果介绍给世界,跨文化交际的本领非常重要。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树立平等的文化观,重新审视与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比较与感受中建立自身的文化观念,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等。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及成因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本该遵循文化生态学的观念,从动态与平衡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并自觉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以确保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但如今的英语教学却由于教材的单一性,教学观念、文化观念的偏颇以及就业压力、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而片面割裂了语言学习与文化承袭之间的关系,使很多大学生身上都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现象。例如,谈到中国的针灸、推拿、茶艺、武术、瓷器、丝织、京剧等传统国粹,大学生普遍不知道其源起,也不懂其中的艺术。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如易经、儒学、道教等,大学生会认为这些都是过时的理论,与现在的科技时代距离很远,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更有甚者对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文化典籍也不感兴趣,也没有去过什么颐和园、万里长城、秦始皇陵。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麦当劳、可口可乐,兜里揣着iPhone,满口英文,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看着NBA联赛。在英语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他们无法深入地与外国友人探讨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历史事件、风俗习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话题经常表现出不知晓、不理解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

1.教学课程设置不当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迫于职业发展的需要与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给学生英语基础,帮助学生快速提升成绩。为了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部分学校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还会增加诸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诗歌、英美文学、英语报刊选读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英语文化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在教师长期的带领和文化熏陶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认为英语语言及文化本身具有超越汉语的优越性,进而产生崇洋媚外、向往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环境及开放的思想与生活状态的想法,再加上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到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会使学生的语言环境更加单一,对汉语文化的了解更加片面,继而导致他们逐渐放弃了母语文化。

2.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合理

当下英语专业的教材往往选择原版读物,在编写立场及内容选择上偏向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及观点立场,他们所认识到的中国很可能是不全面的、静止的,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可能是敌对的、不屑的。他们通常大肆宣扬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经济、思想方面的先进性,而对中国文化很少提及或采取批评的态度。纵观高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在120篇选文中仅有3篇涉及了中国文化,分别是:适应新文化、各国婚姻观念、华裔回国经历。再如《浙大版新编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国文化的比重也仅占2.9%,这一比例很难使大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摆正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间的关系。

3.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自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以来,西方文化如洪水般涌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西方人的现代科技成果、明星文化、潮流穿搭、价值取向、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迅速吸引了中国人的眼球。导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是中国人保持着仰慕、热爱、向往的心态,普遍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先进的,是符合现代文明标准的。留学热更是带动了一批大学生渴望出国深造的心理,于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味地盲目追随西方文化潮流,而忽视了中国英语的现实需求。还有些学生认为,要学好英语就要掌握西方人的思维观念,而过多地吸收中国文化理念只会产出中国式英语,让自己的英语表达更加不地道,因而忽视了对汉语文化的汲取。

克服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方法

1.改革课程与教材设置,增设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

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先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了所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才能在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此,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也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类似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同时,在英语教材的设计上,有关的专家学者要注意多增加一些关于讲述中国传统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社交礼仪、价值观念的文章,还可以选择以外国人士看中国的视角来介绍中国文化,或选取一些华裔作家的英语文章进行学习,站在文化反思的视角上帮助学习者树立客观、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观念。在课后练习及作文布置环节,设计者可以采取文化调查、案例分析、文化讨论、表格制作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落实,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科学方法。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其科学的英语教学方法

为了消除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科学引导作用。英语教师首先要能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能力,扩大自己的见闻,更新自己的文化观念。平时可以利用参加业务培训、阅读报刊杂志、观看教学视频、互联网查阅资料等方式来提升自己,增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授课,可以对比着中国传统文化来介绍西方文化,让学生掌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养成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还可以邀请一些外教共同参与文化讨论,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3.积极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在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

学生学习语言是为了今后的运用,而使用的语言环境必然是跨文化的交际场合。因此,高校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身份意识,培养其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模拟的交流环境中大胆地练习使用英语,并要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积极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立足本土文化,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为此,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言交际活动,如大学生访问团、交换生、文化专题讲座、文化汇演活动等,让学生充当翻译和交流大使,给其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由于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失偏颇及教师的教学不合理导致的,在社会风气的助长下,这一形式愈演愈烈。但学界也已充分认识到了英语语言中国化的现实需求,看到了当前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文化人格及文化积淀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育者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推进语言文化的均衡发展,遵循文学生态学的语言规律。

参考文献:

[1]王薇:《文化生态学关照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10期。

[2]杨娟:《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28卷第10期。

[3]谭苏燕:《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探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第5期。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