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在一个读书公益广告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像是一个真诚而又有远见的朋友,阅读让我懂得前行的方向,给予我坚持的力量”。

近日,一张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里,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在病床上读书的照片走红网络。压抑且喧嚣的白色病房里,这个叫付先生的年轻人,安静地捧着一本书,专心地阅读,他身上那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淡定令我钦佩折服。

面对2020年初这场新冠状病毒导致的灾难,不论是奋战在一线的战士,患病的病人,还是我们这群居家隔离的人,每天都是在焦虑惶恐中度日。疫情下生活的无力感,精神的紧张,心灵的空虚,唯有读书才能聊以慰藉,找到治愈的良药。在书籍这个避难所里,我们才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充实满足之感。

作为一名老师,从职业来看应是读书万卷之人,说起来却很惭愧,在应该读书的年龄因条件限制读书甚少,工作后有书读时又被工作生活的琐碎搅合的心浮气躁无心阅读,生活中常常是书到用时方觉少。

教师每天面临的工作不单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些教书任务;还要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调皮捣蛋的孩子,如何教育疏导的问题;面对不可理喻的家长,如何沟通交流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不断给予教师新的要求,如2020年初这场疫情,“停课不停学”的使命迫使老师们必须学会网上教学。很多老师调侃自己的工作像警察、像保姆,现在像十八线主播。即使你再有怨言,这些都是教育发展赋予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任务完成的优劣都督促我们不得不与“书籍”打交道。有人说,对于老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教师以其不读书的形象去影响学生,以其空空如也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以其匮乏的信息去与人交流,以其贫乏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教育怎会有好的结果。是的,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师者,首先应具有博学睿智的思想,教学中妙语连珠的口才,处理繁缛杂乱的工作有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还应具有能把孩子们培养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本领,教会他们写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种诗意且富有文化内涵文字的能力。

理查•芒格说过:“一个人一生若想获得过人的成就,就必须与读书和终生学习形影不离。”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 有针对性地看书,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读不同的书籍会给自己填补不同的营养。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从文中了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运用他“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体会耳熟能详的“四块糖果”教育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真谛,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习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人生,用他崇高的精神温暖激励我们的教育生活。

读《曾国藩传》,有感于一个天资平平的普通人如何通过极端自律和不断学习最终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读此书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并不难,原来成功人士也曾有和普通人一样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为科举苦读20年,乡试7次才中秀才,一次又一次的科举失败没有压垮他,却塑造了曾国藩“愈挫愈奋”的性格,他的一生让我懂得“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人生哲学。

读儿童书,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字:“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读完小豆豆在巴学园中的点点滴滴,无不被校长小林宗作真诚博大的爱心所感动,他的教育理念超越了国界,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包括所有的家长深思。

生活总是充满苦难,书中也一样。没有答案,没有指引,却能增强我们心理上的健康和勇气!读书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和心境,完善人的内在格局,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读书学习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修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通向广阔世界最好的路。读时,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面对这次凶猛的疫情,教师的假期还在不断地延长,宅家的日子里,我们不做“斗室”间无聊的困兽,拿起书籍,再次翻开那些或已泛黄的旧书,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而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成就更好的我们。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