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如何与时俱进、因课制宜地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使高职语文与新时代先进的教学思想接轨,是高职语文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思维导图教学法为切入点,探讨思维导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高职语文 翻转课堂 思维导图

基金项目:安康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院级课题《翻转课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编号:AZJKY2018013)。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这里的“思”就是指思考、思维。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构成“金课”的三大标准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其中“高阶性”强调的是教育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教学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思维导图教学法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被恰当地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之中。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展示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职语文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与高职语文结合的优势

第一,运用思维导图符合教学目标的追求。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学生可以通过绘制网状图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思维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正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可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其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速度,更高层次地实现教学价值。第二,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积极参与学习,将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都记录下来,使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可视化,以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其学习有效性;第三,思维导图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职语文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中,针对具体知识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实施方式,以实现对现存问题的积极突破。

1.课前呈现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前学习、课上讨论,而课前学习环节是学生自主进行,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由学生自行完成。将思维导图融入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板块,可以极大地丰富这一板块的呈现形式,打破以往“视频+自测”的翻转模式,使课前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趣味化,吸引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课前任务。

(1)全景式呈现

在课前,教师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告知学生下一个单元或下一篇文章中,将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可以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景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中心主题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层次。

例如,在学习夏衍的《包身工》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前任务单中为学生推送思维导图,以“包身工”为主题词,绘制“无偿劳动者”“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二级分支,为学生介绍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背景知识,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焦点式呈现

在高职语文的学习中,学生会面临一些重难点知识的挑战,如果教师把这些重难点知识都堆积到课堂上讲授,势必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但如果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其在课前进行展示,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对其有初步认识,再在课前对认识结果进行检测,可以让教师在课前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范围。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文中大量的说明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介绍各说明方法的相关内容,在课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对课前的思维导图继续绘制,以丰富各个说明方法的二级分支,使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2.课中组织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将制作好的思维导图按知识层次逐级展开,递进式深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思考结果具体化。

(1)个性化知识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用手绘或者软件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师提供的一个思维导图半成品。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对文字、图案、色彩等进行自由选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待所有学生完成后,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给大家解读,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讲授儿童诗《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时,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幅思维导图的半成品,包括形象、特点、语言等二级分支,让学生在课堂上一边读诗一边补充思维导图。实践发现,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会将诗中的重点词汇、标点符号等内容生动形象地画下来,这说明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人物形象构建出来,为后期的诗歌朗读、诗歌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提供一个中心主题,小组成员围绕中心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思维导图记录和整理成员的观点,将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小组内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先将自己的认知结果进行展示,再收集其他小组的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以深入理解中心主题,最后开展深层次加工,不断完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导图有着记录整理、交流引导、展示解读等功能。

例如,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班内各小组围绕中心主题展开讨论并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积极讨论与主动绘制,对音节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和缜密建构,再对其中的二级分支展开更为深入的延伸。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经验及获得感比听教师讲解所带来认知要稳固、深刻得多。

3.课后检验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把对知识的理解及思考记录下来,以便于后期的跟踪及反思。学习知识应保持连贯性、系统性。学习一个概念时,学生的初步理解与了解了相关系统知识后再产生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略这一差异,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及反思。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最初阶段的认识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有关学习后,再重新审视思维导图,可以快速明确需要改进的问题或缺点,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型思维。课后检验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对思维导图的再次加工

无论是课前完善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半成品,还是课中在小组讨论中形成的思维导图作品,本课题认为都可以在课后对其进行再次加工。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深化、不断扩展的,而不断激发的思维如果在课后不及时进行技术建构和完善势必会慢慢遗忘。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后扩展环节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重点问题再次加工思维导图,并及时记录下来,形成对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

例如,在学习儿童诗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课后扩展环节让学生将课前的思维导图再次延伸,添加“儿童诗与儿童的联系与区别”这个二级分支,并在下级分支中填充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具体看法。学生在完成这一思考的过程中,会仔细浏览之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二次思考与整理,实现思维的激发。

(2)完成形成性评估

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形成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中心主题“课后反思”,以及“我学到了”“我想问的”“我还想学”等二级分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绘制并延伸,完成后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将其整理成形成性评估。这样的反馈方式简单易行,是学生乐于接受并便于操作的,远远比口述或文字表达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职语文中的应用评价

对教师而言,思维导图在高职语文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方式,让高职语文翻转课堂更加多样。针对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其通过简单易学的绘制方式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对学生而言,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他们学会激发思维与整理思维,形成全新的认知模式,以新的思维模式参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度与满足感。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以下问题:第一,绘制方式的选择。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分为两种:手工绘制和软件绘制。为了让学生享受自由的创作体验,没有强迫学生必须采取统一的绘制方式,结果发现,手工绘制的同学因为受布局、色彩等因素的限制,用时较长,而且延伸不够深入;利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同学,由于软件提供了相应的格式与色彩,所以同学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提炼上,最终的整体效果比较好;第二,思维导图与教学内容的恰当融合。思维导图虽然很适合与翻转课堂结合,但是结合的契机需要教师的精心选取与设计,不可滥用,也不能泛用。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用思维导图教学法的知识点,再结合前文中三种应用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维导图在高职语文翻转课堂中的科学应用,保证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浙江人民出版社。

[3]矢岛美由希:《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江西人民出版社。

[4]葉丙成:《为未来而教》,亲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作者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