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我从教的征途上,始终坚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有效教育,收获了自我发展的成长,也收获了自认为的成就,在幸福的大道上幸福地行走。

亲情传递:学生信心和力量的“加油站”

【案例情境】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脸上很少有笑容,上课时也不积极参与发言互动,下课后大多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或者孤独地站在墙角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与这位学生几次接触,并到他家中家访,了解到原来就在前年,他爸爸在车祸中去世,妈妈扔下他们离家出走,他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靠奶奶平时捡破烂的收入维持生活。了解情况后,我经常找这位学生谈心,送给他一些学习用品,辅导他学习,引导他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变得开朗了许多,原来一些不好的品行逐渐消失,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实践经验】学校的一切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一种折射,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当前社会,由于一些变故,“家庭缺失”学生人数占一定的比例,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家庭的变故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他们来说,最需要的是亲情的关爱、家庭的温暖,这时往往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发展。作为老师,需要耐心细致,不能让这些学生在“可塑期内”缺失关爱教育,要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证明:关心关爱“问题”学生不仅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教师应该是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我在每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是通过与前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重点了解班级中“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状况、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等,以便制订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把他们列为重点关照对象,在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帮助。我们对学生的爱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需要我们关爱的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在生活上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同时要动员全班同学关心帮助他们,在他们生病时,组织学生去探望,在他们学习有困难时,组织学生互助组辅导他们。在精神上多鼓励、行为上多引导,平时多与他们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他们情绪低落时,从正面加以引导,给他们以正能量的激励,在他们出现错误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换位思考:影响并改变学生行为的“体验馆”

【案例情境】有一天,我担任班主任班级的音乐老师气冲冲地来到我办公室“告状”:我们班有一名男生上课期间违反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提醒,不服从老师教育,还在课堂上公开顶撞老师。我在安抚任课老师之后,向班级的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了解课堂上发生事情的经过,并没有立即对这名学生进行“处理”,而是利用第二天学校组织外出远足体验活动的机会,和这名同学进行交流,谈学习、谈做事、谈为人,然后,我抓住时机问这名同学:如果现在自己就是一名老师,你会怎么对待一个犯错的学生。这名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主动当面向音乐老师进行了道歉。

【实践经验】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实际上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我们老师来讲,要成为学生最信赖的朋友,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角色”转换,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逐渐增多,见识逐渐拓宽,他们对好、坏、善、恶、美、丑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他们各个方面的潜能也在不断地被开发,所以,老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充分地相信他们,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体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成为学生信赖的人,达到老师和学生真正像知心朋友一样“零距离”相处,就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这就要看老师怎样去教育引导。我认为,应以诚心与学生相处,让他们充分地相信你,把你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愿意毫无保留地和你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改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让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和权衡利弊,从而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于存在教育的个性化问题,因此在提出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既要考虑整体要求,也要照顾个别学生特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有利于班级整体管理的角度出发,制订学生干部“轮值制”,实行班级“管理岗位”一日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不同岗位的管理和自我管理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激发自我进取意识,将班级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学生的意愿,使学生自觉及时对照,适时改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教育目的。

行为熏陶:收获成功喜悦的“添加剂”

【案例情境】在某一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名六年前曾经教过、被上海外国语大学提前录取的学生的来信,信中情真意切的话语让我很受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拿到的那份油印的作业纸了。您总把它制作得像一个艺术品。我那时思想特别单纯,觉得做作业不认真对不起那么漂亮的作业纸,每次写作业都像在练字一般。好几次作业纸被粘破了,觉得没脸交上去,都要把题重抄在白纸上再誊写一遍才心安。每当回忆起这些细节,我就会愈加感激您,庆幸自己有机会成为您的学生。您的细致、严谨、敬业尽责……深深感动了我。您对我的鼓励让我每每失落时都会重拾信心。”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学生的感恩,读出了教师的成功,领略了收获的喜悦,我为学生的成长而高兴,更为学生对我的评价而自豪。我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实践经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学生的表率,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也可能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基础之上。这种威信不是依靠独断、强制和严惩获得的,而是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在老师“以身作则”无声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

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两点深刻的体会,一点是作为老师必须要做到“言必行”,即老师对学生说过的话、承诺过的事,要在工作中遵照实施,老师对学生许诺过的要不折不扣“兑现”,必须及时、公正、合理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做到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你是遵守诺言、大公无私的老师,这不仅能提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还能很好地促进班级各项常规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另一点是,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渗透“行必果”的理念,教育学生要言行统一,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具体操作中,我充分利用班队会、晨会以及各种活动让学生就相关问题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的行为自觉,逐步由“要我怎么做”向“我应该怎么做”转变。这样,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同时,老师要激励学生发展,为学生搭建发展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设立了“话题讨论”“明星擂台”等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露脸”,登上“光荣榜”,以“打擂台”的形式激励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