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以来,经历过诸多培训,而思维导学研讨培训给予我的启发最为明显。自2018年9月在高新二中的观摩学习,到11月高新沣东的教学实践,再到南校区的交流研讨,让我在对“思维导学”理解逐渐深入的同时,也使我的课堂潜移默化地渗入了“思维引导,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文我想从理念认知、实践总结、教学启发三个角度来反思思维导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思维导学的理念认知

何谓“思维导学”?房超平校长在《思维第一》中明确了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有系列的教育学、教育方法学的术语,读来甚觉模糊,初听讲座,再阅书籍,于字斟句酌中不得要领,唯知三层目标、知识导图,以为此即思维导学,不过翻转课堂、高效课堂的“蒙面再造”,因此内心颇为抵触。之后,思维导学改革进驻沣东校区,被“推上”试验台,经历了一轮教学尝试之后,我对思维导学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改变。而在最近的教学之中,总会不自觉地把“思维导学”理念渗透在教学实践之中。具体说来,每每为教学进度着急,不自觉“大灌特灌”,准备撸袖子“上场”的时候,“退到学生中间”“做思维的引导者”这样的理念就在心头闪过,只这一瞬,让即将“滔滔不绝”的说教又咽回了心底。

“口不能言而心能知之”,“思维导学”是什么也许不再那么重要,具体怎样概括也不再那么重要,具体流程是什么也不再那么重要,而“学生主体”“思维第一”“退到学生中间”这些理念却深深地烙印在脑中,并应用在课上。

思维导学的实践总结

思维导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开展后,由我承担高中语文的实验任务。我选取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故都的秋》。基于文本,我选取的教学重点是“情”与“景”关系的探讨,在“思维导学”路径的引导下,我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梳理文本的结构导图,预习完成;第二,赏析文本的情景关系,课堂重点;第三,基于情景关系的写作,课下完成。三个步骤都是围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展开的,内容明确,重点鲜明。

这是第三次讲《故都的秋》。前两次讲这篇课文,似乎都没有明确的重点,目标取舍不够清晰,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逐段赏析,“情”“景”关系没有说清楚,而写景手法的赏析也没有到位,学生更是被动不已,记手法、记结论,整个被教师“拽着”,既缺乏主动性,也“缺乏”积极性。

但在这次的思维导学研讨中,房校长一次次强调“学生主体”,要老师“退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群体之一”,因此,面对文本我做了大胆的取舍,把“情”“景”关系作为重点,手法作为侧重点,与南方秋天的对比直接舍去,使重点更加突出;同时,通过语段的赏析,结合郁达夫“情感外露”的写作风格,得出“以情定景,以景显情”的结论,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写景抒情文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导学展示、文段赏析、文段写作作为学生的活动,只把示范赏析作为教师的内容,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思维第一,设计引领”的效果。

思维导学的教学启发

在沣东校区的研讨课完成之后,我又观摩学习了南校区的展示课。他们的研讨核心是“关键问题”,以问题设计的方式串联文本,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他们选取的课题是《诗经·卫风·氓》,设计的“胖问题”是“氓和卫女的人物形象分析”,并围绕这个“胖问题”完成了文本内容的分析。这个问题虽为人物分析,却串联起了内容和主旨,高屋建瓴,统摄全文。

两次的观摩学习和一次的教学实践,给予了我一定的教学启发,且这启发在研讨课结束之后愈发明显,愈发在课堂上彰显其意义。

“眼中有学生”源自于“心中有学生”。“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在高中教学中常常被提及,但如何落到实践,以怎样的程度落到实践,都一直是极为模糊的概念。传统的授课模式只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学生,而所谓的“翻转课堂”“微课”“高效课堂”等新课改理念下的新课堂模式就完全地关注到了学生。

作者单位: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