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高校当前普遍只重视对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同时,当前的翻译教学存在着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内涵的现象,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的英语翻译为例,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电影《花木兰》 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基于自建学生翻译作业库的研究(项目编号:17JK1137)。

翻译能力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但现实教学中,高校一般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将语法和阅读的教学当作重中之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高校翻译教学的理论指导不够完善,当前的翻译教学主要以语言形式、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忽略了语言内涵的教授和文化意识的培养。[1]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引入翻译理论,借鉴优秀译制电影及对等理论的实际应用经验,对高校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立足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对等理论的使用为例,分析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翻译的行为是一种交际过程,读者、观众是翻译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过程为了实现功能对等,不必拘泥于文字表面或者形式上的对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翻译时要通过语言复制及源语言的自然交换、自然对等,来让观众、读者在面对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同面对源语言时一致的心理感受,也就是在进行翻译时应该以读者或观众为中心,以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为基准对译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终使原文能够通畅且自然表达出来。[2]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分为三步:首先,翻译时尽量兼顾原文的含义和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其次,如果无法同时保证原文的含义和源语言文化特色都能顺利翻译,则放弃形式对等;最后,如果放弃形式对等也无法表现原文的含义和源语言文化特色,则采用“重创”来弥补文化差异。

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重形式轻内涵,重知识轻文化。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片面地死记硬背字词的表面意思,不考虑其在语境中的使用规律,更不会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去思考内涵的不同。[3]例如,“Investment could dry up and that could cause the economy to falter.”教师会将其翻译为“投资可能会中断,而这会引起经济衰退。”将“dry up”与“中断”相对应,将“cause”与“引起”相对应,将“falter”与“衰退”相对应。但是这句中动词“cause”的内涵被忽视了,导致学生下一次遇到这样的句子,如“没有什么比走很长的路更能激起食欲的了。”学生就会翻译为“There is nothing like a long walk to cause the appetite.”而正确翻译应为“There is nothing like a long walk to arouse the appetite.”实际上,“cause”和“arouse”都有“引起”的意思,但内涵有所区别,“arouse”有“唤醒”之意,或指“引起、激发”等;“cause”意为“导致”,强调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这里应该用“arouse”而不是“cause”。

动画电影《花木兰》的英语翻译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发

动画电影《花木兰》是一部译制非常成功的英文影片。本影片经过翻译之后将很多美国本土的语句、语言习惯、文化特色等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国内观众,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了源语言的信息,实现了翻译的功能对等。本文正是借鉴此片的翻译经验,以期以其中对等理论的运用给高等教育中的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1.重视讲解词语内涵及思维习惯的差异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思维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时词汇的内涵会被不同程度曲解。动画电影《花木兰》的翻译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兼顾中美思维习惯的不同,对源语言中的某些词汇进行了调整,更有利于国内观众的接受和理解。

例如,“Admonition”一词本意为“告诫、劝告”。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有句台词“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这里的“admonition”如果翻译成“告诫”或者“劝告”,就很难让国内观众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含义。该句出现的背景是花木兰同媒婆对话,媒婆会帮花木兰找到一个称心的丈夫,前提是花木兰需要正确回答媒婆的问题。[4]在这样的背景下,“admonition”被翻译为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的词语“三从四德”,而且这样的翻译一方面凸显了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的风俗习惯,另外一方面则体现出了当时男尊女卑的思维。

当媒婆身上着火奔跑时,连续大喊三声“put it out! put it out! put it out!”这个排比句被翻译为“快给我水,浇水呀!”短语“put it”原为“扑灭”,这句台词在英文中的本意为“快把火扑灭”,但是这样翻译会使国内观众感觉很生硬,因为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对物胜于对人”,我国的则是“对人胜于对物”。“快把火扑灭”指向“火”,媒婆是想尽快把火扑灭,国外观众立即就能明白媒婆最强烈的意愿是灭火,即直指目的;而“快浇水”指向花木兰,也就是人,符合汉语的用法及国人的思维习惯。这样体现出了中国人思想中重视人物关系强于客观事物关系的特点,实现了功能对等的翻译。

2.翻译过程不拘泥于形式

当敌军逼近京城时,皇帝说“A single grain of rice can tip the scale.”这句话原为“一粒稻粒可以使稻穗变大。”翻译成中文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翻译非常巧妙,不仅把细节决定成败、量变引起质变的内涵翻译了出来,还借用了毛泽东的名句,让观众立刻就能懂得电影要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舍弃了形式对等,没有局限于词语的形式上的对等,而是选择了变换形式,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这句台词出现在花木兰进入军营后的训练场景中,其本意为“让我们言归正传。”但是电影中翻译为“大家同心作战。”花木兰同战友初入兵营时战斗能力欠缺,但是校尉李翔坚持严格训练士兵,亲自上阵示范指导。因此,这句台词在这里被译为“大家同心作战。”则更能体现出校尉对这些新兵的信心,也向观众传达了将士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精气神。

李翔在战场上发现了其父的头盔,这时他内心万分悲痛,但是镇定之后立即表现出一位将领应有的姿态,提缰纵马,大声说:“The Huns are moving quickly.”[5]敌方是骑兵部队,来去如风,因此使用了“moving quickly”。这里用了现在进行时,因为李翔想要表达的是敌方行军速度很快,正朝京城进发。然而,电影将李翔的话译为“敌人来势汹汹。”用了观众熟悉的成语,不仅在技术层面表达了敌人的快,而且在情感层面凸显敌人来者不善。这句台词的翻译使用了功能对等理论的“重创”,不仅舍弃了原句中的词语,而且还舍弃了现在进行时的形式,以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给中国观众,起到了准确达意和激发情感的作用。

3.注意文化风俗的差异

语言的基础是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同时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发展也起着反作用。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习惯,这些也都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忽视文化层面的影响,应该对语言所产生的文化氛围进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说,翻译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翻译一种文化,所以需要对所翻译的文化内涵有所研究和了解。

负责保护花木兰的小神龙木须这一角色虽然是虚构的,但在片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影片中最为幽默诙谐的角色。本片中给木须配音的是演员艾迪·墨菲。在美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中,负责插科打诨、搞笑耍宝的演员,他们或者动作夸张,或者能说会道,台词往往带有显著的风格。当木须在雪崩的滚雪中发现蟋蟀时,脱口而出“Man, you are one lucky bug.”[6]这句台词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国内的文化里没有对应的文化,因此翻译时以一种国人都能接受而且不失风趣的方式翻译为“天啊,你可真是命大。”

花木兰女性身份被发现之后,丞相赐福对她呵斥道“Treacherous snake.”如果将这句台词直接翻译为“奸诈的蛇。”体现不出丞相赐福内心对花木兰女性身份的厌恶。花木兰在战斗中拯救了整支军队,巧妙地击败了敌人,舍身挽救了校尉李翔的性命。然而这一切都抵不过她是女儿身的事实,因此被丞相赐福呵斥。

影片后半段,单于带领几个亲兵潜入皇宫,预谋暗杀皇帝。单于用剑指着皇帝的脖颈,威胁他向自己下跪臣服。但是皇帝铁骨铮铮,岿然不动地说:“No matter how the wind howls, the mountain cannot bow it.”这是一句英文谚语,用了比喻的表达手法来体现山不为风所动的气节。但是翻译时并没有将其直译为“无论风如何怒吼,山都无法低头。”而是使用了功能对等中的“重创”,舍弃了“wind”“mountain”等词汇和形式对等,而是直接以人对人、主体对主体的方式阐述,将其翻译为“你个狂妄之徒,朕是不会向你臣服的。”这样既彰显了民族气节,又表现出皇帝面对个人生死存亡时的淡定,此时的翻译直接又不偏颇,以充满力量的语言表现出了一国之君的尊严,还原了影片的社会文化语境。

结 语

高效英语课中翻译教学非常重要,但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且在翻译教学中存在重形式和知识胜过重内涵和文化的现象。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重视讲解词语内涵及思维习惯的差异、翻译过程不拘泥于形式、注意文化风俗的差异等的改善对策,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为实际教学提供借鉴及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婧丹:《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科教导刊》(下旬)2015年第9期,第62-63页。

[2]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文学教育》(中)2011年第3期,第54-55页。

[3]葛玉清:《浅析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年第1期,第66-67页。

[4]黄佳燕:《从目的论视角探讨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4期,第80-81、83页。

[5]梁静璧:《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个案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9-23页。

[6]郑琳琳:《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4卷第5期,第152-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