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职院校内部的传统质量保障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与优化。想要顺利地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诊断与改进,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并进行长期的摸索与实践。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保障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学校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策略措施

基金项目:省级科研课题《基于诊改工作的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GH17V066);省级教改重点攻关课题《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17GG010);院级教改课题《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景教学、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WZJY201614)、《综合性高职院校基于诊改工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WZJY201707)、《基于诊改工作的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WZJY20172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是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部门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套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内部与外部),其中内部质量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基础,外部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1]。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当前我国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解与运用仍然处在发展阶段,无法全面性地发挥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与价值,导致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因此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办法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科学性、完整性的思路

对于某些高职院校来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这些院校甚至搞不清楚教育质量的定义、哪一种的质量保证体系适合自身、要怎样构建一个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问题,学校管理层并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发展思路。那什么是质量保证体系?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研究内容显示,高等教育质量主要包括了目标匹配性、转换性和性价比三个部分。目标匹配就是研究教育成果和教育目标的匹配程度[2]。《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职院校有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这对于各个地方的高职院校而言,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培养的教育成果和培养目标相互匹配。高职院校的教育并不再是局限在“教与学”的不断重复中,而是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质量的可转换性就是学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设定出以学生为核心的各种活动,并让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质的飞跃。学生的个人能力、知识储备、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就是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值得重视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从投入与产出的比对结果中得出的,因此教育产出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性价比的,由此可见,高效的人才培养与高质量的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2.组织构建不合理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内部的保证体系上并未构建出独立自主的组织形态,在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上是由校内教务处负责兼管。这种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的组织结构导致管理工作与评估相互重叠,缺少严格的监管与问责机制造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无法顺利完成[3]。除此之外,国内的某些高职院校在质量管理的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对责任人的职责与权限进行限制,导致其执行能力不足,往往发生问题之后在权责上无法明确,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发展成熟的国家都会设置一个独立的机构,对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管理。比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就设立了质量保证体系部门,部门的负责人是以院内师生共同选举的方式产生的。为了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工作的顺利进行,部门内的负责人在职责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与要求,比如说向新入院的教师提供相关信息、为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提出建议等。

3.缺少自我评价动力与诊改能力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缺少自我评价的意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仍然是由教育部门策划与主导,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但许多高职院校对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解程度仍然停留在书面文件当中,缺少主观意识。国外的高等教育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结构是由完整的质量观与质量意识所形成,属于自发性行为,所以自我评价机制也变成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4]。自我评价过程中缺少数据的举证,并对于已获得的数据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与评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与信息,处理这些信息与数据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但是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并未设立相应的质量保证部门及专业人员来将这些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除此之外,数据分析的能力与结果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变化性,无法实现专时专用,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并不能够被有效地发掘与利用,无法被真实、准确地写入报告。质量保证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与完善。自我评估的意义就是对未来的规划、方向的确立和对现状的诊断提供助力,但是我国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自我评价及后续问题与诊断上的工作并未落到实处。首先,在上交的报告中对于质量保证体系的改善建议过少,有些报告中甚至都没有涉及这方面[5]。国外高等院校的自我评价报告中的建议部分占到整个报告内容的85%以上,而且给出的建议许多都是具体的、可行性强的。其次,在自我评价中发现问题却并未进行有效解决。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后续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当高,如果学校没有做好后续的工作,就会导致大量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浪费。最后,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改进,问题的诊断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4.外部监控与评价不完善

我国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以国家教育机构及政府部门作为核心的,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评审,很少出现除了政府及教育机构之外的部门或者人员介入。而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厅(英文缩写QAA)的任务就是和各个院校合作,并且协助各个院校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并负责其中的部分评估工作。自我评价活动的推行也必须要经过QAA的专业的培训与学习。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科学质量观

首先,高职院校本身要理解教学质量的内容与意义,内部质量保证并不等同于教学质量的保证。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作为核心,运用正确的成果导向来进行指导,长期坚持质量改进与监督。为了配合这种质量观的引导,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质量保证目标及质量检测方式[6]。其次,西方国家在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建设方面已经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成熟阶段,不但拥有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评测项目、极具专业性的课程估计、教学质量跟踪与检测、毕业生发展预测、学生个人能力与学业评价、企业单位在用人上的满意度评价等多种内部质量检测方式的评估机制。最后,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参考这种质量检测模式和检测工具,按照学校本身的实力与情况进行调整、改进,构建出拥有自身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保证体系。

2.成立内部质量保证部门并完善管理模式

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参考国外的质量保证体系,然后在学校内部设一个独立的、规范的办公机构将执行部门与监理部门进行分离,同时安排专业人员来对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管理,通过评估分离及实施情况来建立一个执行能力强、管理规范的质量保证组织。根据质量目标的规划、具体施行及监督优化这三个部分来进行组织架设,同时将不同项目的相关负责部门、责任人、参与人的责任与权限进行明确划分。英国的剑桥大学在内部审核机构的规定中强调,内部审核的负责部门拥有向校长汇报工作情况的责任与义务,并且负责人将受到学校校务管理部门的监督,但其拥有和国家教育办公室审计人员的交流权。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审核部门的完整性、独立性、审核意见来源的真实性[7]。

3.完善自我评价机制

在自我评价方面,国内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自我评价机制进行全面性了解,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发动全校教职人员来配合自我评价全过程。除此之外,还应当运用科学性、实用性的自我评价方式来对当前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提高。随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工作的不断推进,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坚持真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完成报告。对于诊断出的问题学校方面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把改进活动全面落实并加大所有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力度,实现“及时诊断,持续改进”的目标。

4.重视外部力量的监控与评价

国内高职院校在进行诊断与改进的过程中,对于外部监控评价应当重视,而且外部的监控与评价也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就以美国高校为例,美国教育机构在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时候,会引进两种外部评价,一种是由学校内部的教职人员和专家来对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另一种则是让一些业余的教育爱好者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8]。由于教职人员与专家所组成的小组对于学校内部的工作与实际情况较为了解,在指出学校内部问题的时候更加直观、准确。除此之外,通过专家小组对学校的评估结果能够让学校了解自己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与不足。在丹麦,参与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人员除专业成员与非专业成员之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公司代表也参与到了评估过程当中。让企业代表或者公司代表加入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估活动中,有利于校方更加准确地控制好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进行有目标的教学实践。由于高职院校肩负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所以必须要对当下不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有所了解,听取企业的建议以完善自身。笔者在此建议我国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学校自身的产业优势及专业特点,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并聘请各个企业代表对学校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情况,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隐患与问题并及时改进。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原则

1.规制性原则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应当要有一套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规章制度。利用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来对高职院校、诊改专家、企业代表及社会媒体等方面的活动进行规范,确保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稳定、和谐,确保整个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2.目标性原则

在落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具体的目标性展示出来,重点是将学校的实力、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及学生等方面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列链,这也是职教专家杨应崧教授所强调的“目标链”。设置多个层面的目标再去结合诊断工作,就能够准确地发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系统改革与生源缺乏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应当把握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契机,让高职院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对于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在诊断与改进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与方式及国内同类院校取得的优秀改进成果,制定出一个适合自身的诊断与改进方案,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昌喜:《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职教论坛》2016年第12期,第124-137页。

[2]李果:《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广西教育》2015年第3期,第155-168页。

[3]蒋才锋:《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构》,《职教通讯》2015年第8期,第114-121页。

[4]陈向平:《全面质量观视域中的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教育评论》2016年第11期,第102-117页。

[5]孙永安、王晓敏:《香港职训局质量保证制度对内地高职院校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年第3期,第65-78页。

[6]李果:《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策略——基于诊断与改进的视角》,《教育评论》2016年第9期,第84-97页。

[7]彭启华:《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若干思考》,《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年第4期,第177-183页。

[8]宋晶晶:《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年第6期,第177-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