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柞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域内校点布局分散,教育资源先天不足。特别是在优质师资建设方面,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足,总体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优质师资相对缺乏;二是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差距较大,优质教师资源数量和质量不均等,优质师资分布极不均衡。为此,柞水县教研室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为题,从“优质师资”这个角度,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校际以及城乡之间优质教师资源整合的路径,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成优质师资共享方面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柞水县教师资源基本情况

柞水县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学校77所(普通高中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5所,中心小学9所,农村完小及教学点45所,幼儿园11所)。在校学生25000余人,专任教师1721人,其中小学教职工675人、初中教职工525人,高中职中教职工336人,幼儿园教职工185人。总体上看,教师队伍较为稳定,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取得了可喜的育人成果。

二、柞水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柞水县教师资源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在编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尚有大量代教,特别是学前教育代教教师数量甚至多于正式教师;二是在编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体英美专业教师极缺;三是城乡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优质师资大量分布在城区。

分析柞水县师资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成因是:

1.教师业务培训研修滞后。一方面,工学矛盾突出是制约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最大障碍。回答问卷“阻碍你参加培训的最大障碍”这一题,“培训机会不足”和“没有时间”的占92%。乡村教师包班上课、身兼多职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培训,职后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县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另一方面,培训实际与教师需求脱节。调查发现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技能方法和课堂管理效率的提升上,专家学者的讲座报告很难与乡村教育教学实际相契合,教师更愿意一线教师手把手地传授课堂教学实践技能技巧。

2.教师选拔机制拉大城乡师资差距。近几年因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扶贫移民搬迁政策使大量学生转入城区学校,导致城区学校教师缺口越来越大。为解决城区教师不足问题,柞水县实行城区学校招考制度,每年从农村学校招考一批教学质量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城区学校。这种选拔机制致使城乡之间教师数目及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柞水近期师资建设及共享的举措及效果

通过调研,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柞水县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此,课题组通过多种渠道向教育局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改善师资不均衡现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如下:

1.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探索

一是依托“国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二是“走出去”,先后组织多批次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培训进修。三是校本研训一人一策,因人施策,突出针对性。通过这些途径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

2.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方面的探索

一是建立大学区,实现联片教研,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局依据学校分布特点将全县学校划为三大片,成立了联片教研机构,领导片区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这种联片教研活动整合共享了片区优质资源,加强了校际交流,促进了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搭建了平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二是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师资源整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在乡镇内实现发展学科教师中心校统派制度,乡镇内的体音美等发展学科教师由中心校统一调配、走教,每周在完小和教学点巡回教学每科不少于两节。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和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送教下乡活动、学科优秀教师示范课和理念分享活动。

三是积极落实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促进教师向边远学校流动。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每年县政府拿出30余万元,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并规定凡不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不得晋职晋级。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了柞水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是教师培训由浮泛走向精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议,采取“一人一策”的培训策略,即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各自的培训计划,学校分类汇总后上报,教育局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实施培训。二是教师的自主研修更加积极。课题组向教育局建议,通过业务竞赛倒逼教师自主研修,教育局初步形成决议,在2018年组织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三是校本研修主题更加鲜明。为了加强对校本研修的引领,课题组部分成员以专题研讨为突破口,选择小而精的专题引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促进了共享、合作的教育理念的提升

一是对教育主管者和决策设计者的教育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题组在深入各个学校,对各校教师资源做了全面的调研之后,感受到柞水县在师资方面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师资总体水平与西安及周边县区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柞水优质生源外流,这也是原因之一;二是城乡师资差距很大,优质师资大部分集中在城区。基于这样的认识,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区域合作的必要性。二是区域协作理念的形成。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校本教研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等。而农村学校往往规模小、条件差,外出学习培训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发展受阻。本课题组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以校际交流合作为核心特质的区域教研协作体模式研究,目前,区域协作教研机制与模式逐渐建立,不断完善,初见成效。

3.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组利用研究心得与成果,指导一线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学科教师,使他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使课改向纵深推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为增强。课堂的革命促使教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2017年,柞水县高考打了一个翻身仗,二本上线率55.3%,比上年度增长14.9个百分点,高居于全市首位。中考学生人均总分在全市遥遥领先,单科均居领先地位,其中山区最为薄弱的学科——英语学科超全市第二名30多分。高、中考的优异成绩一改柞水县教育多年来落后的被动局面,这一成绩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特别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肯定和信任,优质生源外流现象大为改善。

4.促进了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深入调研,利用研究发现和心得促进课改,使之不断深入与优化。一位老师的发言说 “课改路上繁花似锦,但花丛中又满是荆棘与坎坷,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止步不前,而应该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柞水县课改推进以来,不断克服时时出现的困难、处处存在的矛盾。经过调研,课题组针对课改中诸如重视课堂建模而轻视课堂内涵的改进等一系列问题,柞水县在组织暑假培训时,对全县各学科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科培训,各学科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师课堂基本功训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培训,收到了预期效果。

五、促进柞水师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及建议

1.继续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

一是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尽可能减少繁杂的事务,给教师专门的学习时间,使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政治理论,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学期要求学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校本研训主题,分解给每位教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校本研究专题,每位教师一份研训计划,使教师研修时有目标,有抓手。三是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跟岗培训、送教下乡、外请专家培训、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带领教师走出去等形式落实专业引领。四是强化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切实改变教师为应付检查而写反思的习惯,抓反思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多数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从而加快成长步伐。

2.科学均衡调配师资力量

一是政府要明确职责,提高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水平。要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应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职能。首先是教师调动制度要合理,骨干教师要向偏远薄弱学校倾斜;二是结合本县实际,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如湖南岳麓区的“一校两区”制,即用城区名校优质的师资和先进的管理盘活另一个乡村学校的方式,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发展。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改善乡村学校生活条件,着眼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调整教师工资制度,加大乡镇津贴权重。

3.加强区域合作

一是加强大学区教研管理,形成教研室、片区、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指导模式。首先,要建立严密的学区教研管理制度,学区长必须由专人担当,实行学区长问责制;其次明确学区教研的目标,学区教研活动要定时间、定主题、定主讲人,对学区内年轻教师及水平相对弱的教师实行跟踪包扶制。再次,教研室将派教研员参与各片区活动,并对各片区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和考核,联片教研活动结束后,教研重心应转移到学校,教研主体回归到教师,落实到课堂上。二是实行城区之间教师轮岗制。将体音美教师统派制推广开来,优化并推及其他学科,加大支教的力度,在待遇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倾斜给轮岗及支教的教师。三是加大城区名师送教送培及薄弱学科教师跟岗培训的力度,在县域内逐步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四是建立学校联盟,教师结对帮扶。将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学校联盟,学校联盟之间管理互通,研训联动,教学同步,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