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是一种包含想象力、理解力的综合心理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美感教育主要透过自然、人文艺术展开,能有效促进个人的感性与知性认识。在新时代契机下,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既服务于中国又服务于世界的创新型人才。文章针对大学生美感教育路径进行研究分析,从美育的视角出发探究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促进社会精神力量和谐向上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美感 美感教育 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秦腔的现代性与‘本土化’: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研究(1912-1949)”(项目编号:16CB146)。

美学中把人因为客观对象的特征属性所引发的情感上的愉悦心理状态称之为美感,美感是一种带有好感心理倾向的体验。美依存于自然万物的客体中,美感正是在某些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配合下才体现于人的心灵经验之中,它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六朝时期姚最提出“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唐朝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朱光潜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制造出美,它是心物“婚姻”后所产生出的“婴儿”,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感的产生是主客体条件相互配合的结果,作为主体的人需要有开放的心灵和对美的对象的感知能力,才能与美感对象在互动中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美。李泽厚认为,美感就是所谓的审美愉快或者审美感受,而美好生活的一个维度便是对周遭万事万物的美感体验过程。美感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培育而成,具备感悟美的能力有助于发掘隐藏于事物深层次的意涵,通过美感教育使大学生获得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美感教育的价值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深入研究和系统介绍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学者之一,致力于倡导并推行美感教育。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1]美感教育能起到激发情感和陶养的作用,其价值与功能决定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美感教育包含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的陶冶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认识与批判能力,透过美感教育能让人超越认知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局限,进而建立一种旷达高远的宇宙人生新观念格局。美感教育通过对艺术品以及各类自然、人文教材的分析与批判,提升了大学生个人感性认识与知性认识的敏锐度,使大学生在知晓如何去选择美的事物的同时开启创造的潜能。

美感教育包含人文关怀与思维逻辑,能使个体感性与理性认识完美结合,美感教育正向影响个体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心理状态,可以将积极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提升生活品质,丰富人生,促进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全发展。感知美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心理基础,大学生接受美感教育可以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参与美化生活的活动,并能将生活与艺术自然地结合,自觉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新时代的到来,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对美的鉴赏能力已经从专业性艺术思维角度转变为创造美感生活的公民基本能力,对富有美感生活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透过美感来体察生活和生命,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大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力军,通过教育的手段唤醒和培养其美感素养意义重大。

美感产生的对象

美寄托于事物而存在,世间万物都有其特殊的结构。美由色彩、光线、线条和形状等视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在彼此作用之间产生了大小、比例和对称,呈现出或和谐完整,或变化统一的原理,所有这些构成了美的客观条件。美感则是因为这些客体的特征诱发出主体的美感认知和情感,这些令人产生美感的客体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生活美

美存在于生活之中,审美活动不仅仅是针对艺术作品,是以广义的范畴面对任何事物,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能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产生美感。学者汉宝德认为,当美感置身于生活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审美态度、一种品位,自然而然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中观察到。人可以从生活中的小器物培养美感,一个茶杯、一把椅子都可以成为产生美感的对象,因为只有单纯的生活用器的美,才能摆脱艺术内容,把纯粹的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3]生活中的这些器物是没有内容的,它们的实用功能为我们所用,也正因为这种单纯,才让它的美更容易凸显出来。人若是能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留心生活中的事物,便能体验到一种生活的美感,在理想、态度、习惯和性情上体现出美感,在美化人生的途径上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2.艺术美

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能够引发美感,但艺术有着与其他领域不同的特质,艺术居于生活中诸多领域的交汇处,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艺术将其审美视角的触须碰触到各种媒介之上,虽然各种事物都能引起人的美感经验,但是成熟而又严肃的艺术家总能通过其作品激发出人们更为持久和深入的美感体验,透过艺术所产生的美感经验更能让人获得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进入忘我的境界。因为艺术品中高度凝结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我们通过艺术品来感知和理解艺术,从中获取的不只是愉悦,还有思索、反省和批判。艺术是生活和教育的平衡,教育使人能生活,而艺术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而圆满。

3.文学美

文学孕育于丰富而博大的历史文明长河中,文学既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想象,又饱含无数贤者的美好情操,千百年来文学抚慰着人们的灵魂,文学发挥着美育的价值功能。圣人孔子提倡“六艺”教育,相信经过诗歌音乐舞蹈的感染,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修炼,精神得以升华,有助于体悟生命情操的最高境界,成为完善的个体存在。儒家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全民美感教育理想,认为虽然人的感官有各种欲望,但通过审美活动能使人的欲望变得高尚和合理化。文学作品中,《诗经》的朴拙吟唱、汉乐府的真挚感人、大唐诗歌的浪漫豪情,以及脍炙人口的宋词元曲,皆可激发出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美感。文学以其丰姿绰约、动人心魄的风格特质成为激发美感的重要元素,对人的美感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自然美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山水画为大宗,这源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一切师法自然,自然具有至高的地位。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卧游”“澄怀观道”的自然境界中去领悟人生。《庄子·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变幻莫测,拥有丰富的万物让人们去体悟,只要能细细品味便能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愉悦。古人赏花因季节而变,春观桃李、夏有芙蓉、秋赏金菊、冬寻腊梅,不同的花色带来不同的美感,象征不同的品格,这种对美的认识提升了人的生命意义,引发人去思索宇宙万物的真意,获得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愉悦境界。

无论是生活美、艺术美、文学美,抑或是自然美,都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美感不是简单睁开双眼将周围的事物尽收眼底,而是培养敏锐的知觉去探索和体悟,这个过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美感素养至关重要。

美感教育的路径

美感教育是一种感知教育,旨在教授对美的感受能力。它不同于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判断,也不同于对知识的简单吸收与堆砌,美感教育更强调对个体感知和思辨能力的教育,使受教者获得美感经验,进而发展其对生活、艺术、文学和自然美的认识,美感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的探索,重视审美过程中感知何为美,并逐步构建美学观念。叶朗教授认为,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美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提升人生境界。[4]可以说,美感教育除了具有社会道德价值外,更具有教化心灵的功能。美感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内在审美能力、文化品位以及思想品德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1.开展美感教育类活动

美学隶属于哲学的范畴,以探讨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艺术价值意义为主要内容。大学生通过美感教育,在思考美学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什么是美,逐步建构美学观念。而美感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在人文艺术类课程中,可以通过专家讲座、选修课、艺术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

2.加强文学艺术教育

文学艺术教育以文学艺术史、文学艺术评论和文学艺术创作为主要内容。文学艺术史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从作品的创作时代与文化脉络维度进行审美感悟,了解作者、时代、历史文化背景、创作地点、创作目的以及其所代表的风格流派和符号意义,这种以外在脉络信息为理解基础的教育,能全面提升大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诠释能力。文学艺术评论则是以语言文字和口语对话等方式为基础,对文学艺术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描述和品评,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养成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基于此建立艺术的批判能力。文学艺术鉴赏或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和再评价的活动,只有欣赏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通晓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艺术作品,真正得到美感体验。

3.注重文学艺术创作训练

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其文学艺术创作能力,要求学生在个体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有想象力和技巧地使用工具或艺术思维,通过对不同文学艺术形式风格的创作,形成一定的创作经验,积累一定的创作知识和技能。只有创作者对事物深刻的体验唤起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才能创作出感动自我与他人的作品。朱光潜在谈及宇宙事物的人情化时指出,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外物上,使得外物也有了主体人的性格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作用,古代诗人伤春悲秋便是由物及我的移情作用使然。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物我之间情感往复交互的美感体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沟通对话,达到理智与情感的相结合,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社会文化转型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对于美感教育的地位价值认识必将越来越深入。美感教育除具备社会与道德价值以外,更具有教化心灵的功能。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加强美感教育,能够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达到自我认识与人格和谐的统一,这对于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全集》(第七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第290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11页。

[3]汉宝德:《汉宝德谈美》,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第153页。

[4]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405、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