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微博及移动终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微传播”成为时代的标志,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新形势变化,充分利用“微传播”的优势性,抓住“微传播”形式下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通过“微理念、微平台、微素养”等路径,探索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基于此,本文以“微传播”的概念及传播特质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思政教育“微模式”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微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 微素养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微信、微博、QQ群及手机APP为主要形式的“微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微传播”所具有的高效传播性、便捷交互性、多渠道交流性及互动沟通性等特质,使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及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而大学生因为对新生事物有着较高的好奇心,以及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成为“微形式”下各类互动交流平台的主要追逐群体。由此,“微传播”得以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并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驱动教学理念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话语结构嬗变、学生思想行为异构的困境。对此,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微传播”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契机与困境,进而利用“微传播”优势,从理念、平台、话语及素养等角度,推进大学思政教育“微模式”的发展。

“微传播”的概念界定及传播特质

1.“微传播”的概念界定

“微传播”这一词语的出现源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助推传播和交流媒介的变革和发展,并使得人们逐渐认同“微传播”理念,但关于其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具体而言,它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及智能终端设备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新媒体形式,是一种网络衍生品,依托于微信、微博、QQ群等微媒介平台,可为人们提供信息发布、知识传播、在线互动交流、评论留言等多种功能,是现代网络环境下最主要的即时通信工具,而且随着技术创新与进步,其内含的平台及功能均将继续延伸发展。

2.“微传播”的特质分析

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微传播”具有以下显著特征:首先,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存储载体的无纸化发展,随着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信息存储量,创新了表现方式,提升了信息的兼容性,极大丰富了传播内容。其次,互动交流性较强。微信、微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交流中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人们只需借助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轻点屏幕即可实现实时在线互动交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相应的公众号、论坛等发表观点,并将自己所见、所闻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上传平台,实现信息的分享、互动,促进了信息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

“微传播”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大学生思想价值立场遭遇多元冲击

面对“微传播”的海量信息内容,大学生因思想认知和理性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无法辨别真伪,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筛选。而且,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或反感心理,而“微传播”的自由性、虚拟性及传播的随意性,带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感、释放性,让学生欲罢不能地沉浸其中。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物质至上等异构理论很容易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巨大冲击,动摇其价值立场,在引导及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很可能产生心理及行为的扭曲变化,甚至可能走向犯罪。面对此种情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异常凸显,其教育难度也将与日俱增。教育者应该重新反思,拓展教育范围,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转移至线上,以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内容来塑造学生坚定的价值信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同时,要借助“微传播”的互动交流性,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2.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一直以来,思政教育模式沿袭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者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通过社会实践、榜样示范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思政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均由教育者掌控。而“微传播”这一新型媒介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信息发布、传播及获取渠道,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如此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教育者不再是其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对于前沿信息的认知、接收可能比教育者更早、更全面和精准,教育者知识信息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而此时,如若教育者不能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则可能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求知成长需求,学生对于教育者的依赖性将急剧下降,教学者思政教学的主体权威性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是被削弱。

“微媒介”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模式”构建的实践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微理念”

当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充分意识到“微传播”对思政教育的诸多影响,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均不能适应新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教育者树立“微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精准化的教育模式。首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教育,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强化生活化教育,“微传播”平台的发展,使得学生发布生活、学习动态成为一种日常行为,思政教育要突破唯课本主义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发布的动态,搜集和整理相应的教育资源,并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合,再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将思政教育融于“微生活”之中。

2.创建“微平台”,引领教育新发展

高校应抓住“微传播”,与时俱进,通过“微平台”的构建来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发展。一是开发官方微信工作平台,用于发布重要政策理论、新闻资讯等,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思想引导之中;二是构建校园微信教育平台,构建上至院系、下至班级的微信群及公众号等多元化平台,并强化融合联动,根据教学规划,以多种形式定期向学生推送思政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理念。同时,可借助这些微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以及对当下思政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与完善。

3.提升“微素养”,给学生正确引导

“微传播”时代下,提倡个性化表达,情绪的自由释放,学生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和充斥着,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娱乐、消遣和无谓的思想行为理念。与此同时,教育者若不能与学生建立同样的话语体系,变更固有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模式,就会使教育与需求错位发展,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效性。针对此,高校思政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对师生媒体素养的双重培养,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微平台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增强彼此的互动交流性,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和思想行为监管。而对于学生,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辨别真伪,趋利避害的思维,学会甄别和筛选有益的信息,有效利用“微传播”中的正面信息,约束和规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将思政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结 语

如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微信、微博、论坛等现代化互动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和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微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其高效的传播性、多元的信息承载性,使众多大学生成为其最大使用群体,思想行为也深受影响,这也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微传播”媒介环境之中,正确与消极的价值理念充斥其中,动力与阻力并行,教育者迫切需要利用“微传播”优势,拓展教育渠道、更新教育理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实现思政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安俊达:《“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

[2]王坤:《“微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研究》,《陕西教育》(高教)2017年第1期,第76-77页。

[3]肖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0期,第55-57页。

[4]展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研究》,学位论文,吉林财经大学,2013。

[5]李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