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如何让一节课的效益最大化,如何让学生在轻松乐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生成能力,进而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为了一线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思想品德是一门特殊的国家课程,课程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思想,以及在思想指引下的实际行动,这不是靠书本内容的简单讲解以及教师简单的说教所能够完成的。怎样让初中学生乐意接受书本知识并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感悟书本内容,在问题交流中审视自身行为,在问题探究中验证、完善自身的思想。那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怎样产生呢?

1.课前认真备问题。现代课堂主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教材主要内容,认真创设问题。问题创设得好,学生思考起来就较为方便简捷,利于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问题过于深奥或简单,前者是怎么也讨论不出,后者是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这无异于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教师创设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就身边的情况加以分析、评判,然后找出正确的做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问题,而不是解决为了问题而创设的假问题。假问题只能让学生感觉到“假大空”,对改变学生的行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无任何的现实意义。而真问题的创设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观察学生的言行,洞察学生的内心,这样才能深层次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解决。

2.课上及时抓问题。绝大多数教师都重视课前问题的预设,上课问题的引导。但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敏锐地捕捉课堂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学会宽容》一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接着“宽容周围的人容易,宽容那些伤害你的人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会宽容,也要宽容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说明宽容是一种境界。最后“宽容与维权的关系”,告诉学生:不仅要有宽容之心,同时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宽容不是纵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智慧及时抛出恰当的问题,将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处理事情的方式暴露出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适时抓住教育契机。

3.情境分析显问题。为了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课堂上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一般会预先设计一些课堂检测题来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思品学科的许多老师也不例外。但思想品德学科应该更注重创设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关联性来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情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有的放矢地进行解疑,既能充分了解并解决本节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知识与思维的“盲点”,又能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与深化,实现学生知情同步发展,素养与价值观的同步养成。

4.课后实践反馈问题。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思品学科注重的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更加注重的是在思想的引领下行为的指引。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嘴上一套,行为上一套,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言行一致。其实,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并不在于学生会不会做题,会不会判断,更主要的是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然后在实际行为中体现出来。如:在教授《做一名有教养的现代人》时,课堂上强调作为学生应该要懂礼仪、讲礼貌,学生在课堂上也讲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似乎是一名有教养的中学生了。然而,一下课,有的学生就将课堂上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有乱丢垃圾、乱吐痰的,有怒目相向的……这说明学生没有将“教养”内化为自身品质,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具有实践性,强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需要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实践反馈,需要教师做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