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每月月底,会给学生放映一部与教育相关的经典作品,称之为明德影视课程。

本学期首次播放的影片是印度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影片的主人公伊夏,八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十分顽皮淘气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小朋友打架斗殴……更为严重的是科科成绩不及格或为零,这让他成为老师训斥、学生取笑、家长责骂的对象。于是,这种“特殊学生”认为不能在正常学校就读。在学校的建议下,伊夏的父母被迫把他转到了寄宿制学校。在这所远离亲人的寄宿制学校里,他仍是老师眼中一无是处、经常被责罚的学生。从此,本是调皮好动的伊夏变得沉默寡言、自卑害怕,甚至自我封闭了。直到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伊夏。尼克老师发现伊夏只是患有阅读与书写障碍,他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且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在绘画上有独特的天赋异禀。这位老师不断地鼓励和帮助他,通过有趣的方法尝试纠正他的阅读与书写障碍。渐渐地,伊夏走出了自卑,融入了集体,取得了进步,获得了自信……最终,在全校的绘画比赛中,他荣获第一名,平生第一次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六七年前。再次欣赏时,是我把这部影片推荐给当时所在学校的老师们。此次是我第三次观看。虽然是第三次看,但同样给我震撼。不是因为小男孩的出色表演,也不是因为印度影片中惯用的音乐配合,而在于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与共鸣。

影片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应该承认差异,促其成长。但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追求功利的心态,导致很多家长及教师用简单的方式来评价孩子的“好”与“坏”,“优”与“劣”。正如我校程红兵校长所阐述的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用一种价值缚所有的家长——功利追求,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高考分数,用一个模具铸所有的学校——应试教育,用一种标准编所有的课程——缺乏张力,用一种模式框所有的教师——传授加训练,用一种思维套所有的孩子——求同思维”。这种教育弊病不仅在中国存在,其实,在很多国家也都存在。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多年以后,等孩子长大成人,走进社会,谁还会问你当年的考试成绩如何?谁还会在意你是从哪所学校毕业?人们关心在意的是你的心灵与心态是否向善与阳光,你的心胸与视野是否宽广与广阔,你的行为与举止是否端庄与优雅,你的身体与体魄是否健康与强壮,你的发展与后劲是否持续与耐久,你是否有进取之心与终身学习的劲头,你是否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而这一切都起始于孩子的启蒙之时。

伊夏最终的改变与其说是教育的力量,不如说是爱的力量。为什么偏偏是尼克老师?难道伊夏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毋庸置疑,世界上没有谁会比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爱简单,有的爱粗暴,有的爱茫然,有的爱高高在上,有的爱深沉……而尼克老师知道爱需要耐心,爱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爱更需要等待。当影片结尾,人们在掌声中寻找荣获绘画桂冠的伊夏的身影时,他的那种害羞、恐惧、疑惑,让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真是心酸又心痛!因为他之前从来没有获得过掌声……

影视作品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教育震撼以及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和通过说教或利用课堂四十分钟的灌输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用优秀的作品滋润孩子的心田,用感人的情节品味真实的人生,用进取的故事砥砺我们的品格,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我们开设“明德影视课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