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不断完善和发展,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导向,注重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色彩课程作为设计专业最基础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认知和表现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但一直以来沿袭的是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未凸显其自身教学特质,制约了教学实效性。为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改革,本文明确了设计色彩课程的目标定位,梳理现存问题,据此给出了课程改革路径,以推进设计色彩课程的突破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 设计色彩 教学目标 现存问题

基金项目: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工结合培养模式下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G42)。

中图分类号:G712;J20-4 文献标识码:A

设计色彩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性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色彩识别、艺术审美、色彩表现及创意表达能力的设计人才,该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对学生绘图构造、设计造型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性影响。因此,成为各类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一直以来该课程并未摆脱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上均未凸显其自身特性,缺乏教学针对性,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高校的层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明确,从根本上驱动了设计色彩课程的改革发展,如何在规定的有限课时内,明确教学目标,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色彩搭配、造型及运用的规律,形成设计专业必备的色彩素养,是当前该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目标定位

1.重视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培养

色彩是充斥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视觉感知中最为敏感的信息符号,在信息传达、艺术设计及表达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设计色彩课程是以色彩为语言载体的基础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审美、创造及设计能力,即主观色彩意识,这是所有设计专业的基本要求。设计色彩是在对色彩基础理论和美学规律认知的前提下,通过主观感知、想象和创造,力求以简单的色彩表达设计内容的基调和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点、线、面无缝衔接,相互呼应的视觉效果,从而获得与原有自然色彩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色彩效果。基于此,设计色彩课程内容应该注意涵盖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写生色彩学、创意色彩学及色彩构成学等内容,确保色彩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和模式,为独特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学生色彩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

设计色彩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色彩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色彩进行创意表达,以丰富多变的色彩增添艺术作品的创意与内涵。教学中,必须深化学生对色彩概念的“再认知”,让学生真正了解色彩是一个系统的、关联互动的有机整体,弄清创意设计不只是自然色彩的“写实性”和客观色彩的“再生性”,而是一种艺术设计与色彩融合的独特表达。同时,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入目前色彩领域最新的思维理念及设计成果,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创意设计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水彩、油画、丙烯色粉等进行多元化创意设计,获得多重感知经验,为艺术设计中色彩的创意表达提供有效支撑。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与设计专业的有效衔接

设计色彩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色彩认知、审美及设计能力为导向的,在高校该课程被放在开学之初,作为艺术设计的“入门”基础,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色彩理论知识、逻辑思维、图形构造、审美设计等学习和训练,逐渐向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过渡。一直以来,艺术设计是依附于美术专业而生存和发展的,色彩课程无法摆脱传统美术专业教育的内容,许多基础知识偏离了艺术设计的新潮流、新趋势,与专业之间的衔接性较差,学生无法将所学色彩知识与艺术设计专业内容充分融合,只能进行机械性的模仿,而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色彩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仍然以写生、临摹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这很容易使色彩教学陷入美术绘画的狭窄范畴,背离了该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真正提升学生主观色彩意识和创意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发展滞后,无法满足课程发展需求

一直以来,色彩作为视觉工具,多被用于为艺术作品“增光添彩”,发挥着“修饰性”的作用,从形象构造、绘图设计到图形绘制,每个设计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色彩这一视觉元素的辅助,但是色彩并不是主题,而是依附于主题设计的“适应性手段”,这就造成了高校对设计色彩课程的“怠慢”,从思想上未能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采用“一刀切”“灌输式”进行教学,没有进行差异化教学,且教学中多以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技法教授为主,该种“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受限,色彩感知、设计及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1.明确教学目标,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设计色彩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主观色彩意识和创意表达能力的职责。因此,其课程内容既要注重色彩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能力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以往色彩课程与“色彩构成”分割不清,与专业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须重新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该课程的针对性。从目前的课程内容来看,其内容繁杂且无序,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规范性梳理,秉承科学性、艺术性、系统性的原则,根据相关教学经验和教材,进行探索、总结,并有选择性的将色彩设计的最新理论知识、实践内容引入其中,借鉴和融合。

2.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发展需求

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但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并不限于此,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相长中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非传统教学中“教”与“被教”的关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理论基础差,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消化单调乏味的色彩理论知识和数理关系,更不用说色彩设计及创意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了。因此,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变革迫在眉睫,应该努力转变教师主导性地位,师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由教师设定色彩设计问题,学生根据预设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和教学表演,进而在师生互动中养成主观色彩艺术和创意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规律,应该以自然色彩的主观感知和艺术表现为切入点,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入主观写生、临摹和自主设计阶段,并在色彩设计、绘图写生、图形构造教学中,充分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创新型的图像和色彩表现效果,给予学生新的视角创新、新的思维训练,并通过色彩搭配、设计及创意表达等多种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主观色彩感知意识和能力,从而为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结 语

设计色彩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一项基础性课程,最初依附于绘画色彩,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学科,最早由清华美院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及色彩构成三大教学体系形式引入的,以色彩语言为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审美及运用能力,为绘图造型及设计构成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设计色彩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需求,要扭转现状就必须努力创新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色彩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艺术科技》2014年第27卷第1期,第332页。

[2]门超:《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9卷第4期,第67-69页。

[3]金君:《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探讨》,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3。

[4]张艳:《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求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大众文艺》2017年第5期,第228页。

[5]李银秀:《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色彩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艺术教育》2015年第8期,第135-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