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研究学习型大学相比,地方本科高校以面向应用、面向职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其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如何开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资源建设工作,是图书馆必须应对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资源建设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与转型相适应的馆藏资源建设原则。

【关键词】地方高校 图书馆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引 言

1999年大学扩招后,全国陆续新建了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各行业对人才需求出现了一些变化。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焦点逐步转移到教育改革上来,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与此同时,与研究学习型大学相比,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高端研究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亟须转型突破。截至2015年底,已经有150多所地方院校首批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本文试图对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建设现状和建设原则作进一步的分析梳理。

地方本科高校馆藏现状之不足

1.缺少明确的馆藏发展政策,资源建设存在盲目性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升本之前,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水平不高,因此很少有图书馆制定明确的馆藏发展政策。升本之后,学校很快又面临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水平的合格评估,通常会突击进行馆藏资源建设以尽快达到合格评估的数量标准。因此,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资源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图书馆资源采访和购买常常取决于资源采访人员的个人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容易受图书供应商的营销引导。二是资源建设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例如图书馆关于各个学科资源的建设,若有馆藏政策的指导就不会因为资源采访岗位变动和人员调整而发生改变。三是资源管理不够规范和科学,馆际合作工作开展很少或者成效很低。

在笔者访问的10个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网站中,有9所高校的图书馆在“本馆概况”栏目下有介绍他们的建馆理念。每所高校都强调他们的馆藏资源数量大,基本满足全校师生教与学的要求,却没有在高校自身重点学科的馆藏建设上有所侧重。

2.文献资源数量不足,馆藏质量不高

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藏量1100万册。与之相比,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拥有相对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主要因为这些研究型大学建校时间悠久,图书馆藏建设也具有较长的历史。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图书馆藏建设时间短、文献资源保有量少,加上扩招等因素,都造成了地方本科高校生均文献数量只能勉强达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如,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22万册,黄淮学院馆藏总量达131.61万册,台州学院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文献145.5万册,丽水学院图书馆有纸质藏书143万册等,都处在一个薄弱水平。

第一,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建设一般落后于学校学科体系的建设,这对文献信息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信息需求的保障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如西安文理学院,由于历史的原因,是由5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造成了几个学校图书馆之间的馆藏资源无法整合、共享与相互利用,有些资源重复建设,有些又出现空白,不同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区别较大。第二,我国教育部门对图书馆评估的标准仍是根据馆藏纸质图书的数量,各个高校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收藏大量的纸质文献,也降低了对文献质量的要求。第三,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研究水平不高,来自于用户对资源需求的倒逼作用不够明显,也起不到监督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作用。

3.应用性不强、地域性不突出、特色不鲜明

馆藏资源的地域性,一是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形成与其服务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二是指馆藏资源在既定的时点上,总有一定的地域范围。笔者调查访问了10所地方本科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详见下表。

表1 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藏文献与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表

在被调查的10所地方本科高校中:黄淮学院图书馆有黄淮文库数据、天中文化数据库、黄淮特色动漫库;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有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内刊全文库、北京联合大学学生设计作品库、北京联合大学期刊论文库、北京联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台州学院图书馆有天台宗教数据库;嘉兴学院图书馆有嘉兴名人研究全文数据库;丽水学院有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刘基研究资料索引、丽水学院教职工及校友主要编著书目、畲族研究资料索引。而其余5所学校的图书馆均没有自建机构库和特色数据库。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属于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应该突出地方性、职业性、服务性等诸多应用特征,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应突出职业性、地域性等特征。而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大多是几个馆合并而成,馆藏资源大多存在重复建设或者大而全的倾向,缺少围绕本校重点专业和学科的学位论文库等自建专题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和应用性等方面特色不够鲜明。例如在“地方企业发展信息”“为地方企业提供竞争情报”“与企业建立情报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都做得很不够。

另外,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以及特殊教育教学团队、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通信工程专业通信与网络课程群教学团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团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高职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等8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它还拥有通信工程、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旅游管理这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但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馆藏中并没有为这些教学团队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或者专门的馆藏建设。再比如:西安文理学院有一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随着西部最大的外资项目“三星”落地西安,而作为西安市属唯一的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却没有为学生提供地方企业发展信息等方面的数据库。

4.主动性不够,与读者交互性不好

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还是以图书馆文献采访人员为主,是图书馆内部的一项工作,读者、用户的参与度很低,交互性不好,甚至有以藏书为本代替以读者为本,将图书馆退化为藏书楼的倾向。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表现出与其他类型高校(研究型、研究教学型、高职教育型等)读者不同的特点:应用型大学的学生一般兴趣都比较广泛、书本知识比较薄弱、实践性较强。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多样化的教师指的是学校不仅有专职教师,而且还有兼职教师;在授课形式上不仅有传统的面授教师,而且还有一些远程授课教师;从理论知识上来说,不仅有理论课教师,而且还有一些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应根据师生的这种特点来制定馆藏方针、方案。例如,针对学生毕业面临就业的特点,重点发展实用性、实践性强的馆藏;针对教师队伍中既有面授教师又有远程授课教师的特点,在馆藏中应将传统文献与现代电子、网络资源很好地结合,以满足远程师生馆外查询的需求。在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地方本科高校的馆藏建设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时代不同读者的心理需求。不同读者所关注的内容、热点问题也不同,在充分考虑到学生需求不同的基础下,图书馆选择、确定合理的馆藏资源建设时,有利于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文献信息资源的要求,提升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质量,使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增值。

5.数字资源建设薄弱

在教育部合格本科评估工作促进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图书馆引进了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如CNKI、维普、超星和其他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但从总体来看,数字资源保有量仍然有限,品种单一,各馆数据库同质化情况严重,外文资源尤其缺乏。笔者的调查显示:金陵科技学院有31个中外文电子资源;北京联合大学校本部图书馆有25个中文数据库,9个外文数据库;丽水学院有中文数据库10个,外文数据库3个;嘉兴学院图书馆有中外文数据库45个;台州学院图书馆有中外文数据库52个等。可以看出除嘉兴学院和台州学院外,其他几个地方本科高校数据库数量非常少,除了要顾及中国知网、重庆维普、Springer等一些必备的数据库,特色以及与学校重点学科相关的数据库几乎没有。

地方本科高校馆藏资源建设原则

馆藏信息资源的等级结构通常分为: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献类型结构和文种结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以技术应用性学科和技术应用性科研为主,又具有建校时间短、资源数量薄弱、系统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应在学科结构、等级结构上,根据实际需要突出专业和学科设置的应用性,合理地划分标准、确定收藏策略;在时间结构、文献类型结构上要注重查漏补缺,保证学科资源的系统性,防止断裂;在文种结构上可适当关注,不进行过多投入。通过科学的决策,建设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有弹性空间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以学科特色为导向,以行业、地方和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

馆藏信息资源的保存级别是馆藏建设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建设者对馆藏文献重要性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文献内容的深浅度。通常分为完整级、学习级、研究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大多属于教学型大学。因此,馆藏资源级别应该以学习级为主,收集各类参考书、教科书、习题集、工具书、等级考试用书等。而研究级藏书的特点是品种多、复本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收藏重点[1]。

1.以教学实用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成教学型大学,所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基于此,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就要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主要收集和教学工作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满足教学需求。同时,也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开展服务于科研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构建起与教学、科研需求相匹配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2]。

地方本科高校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上,而不是体现在收藏价值上。在采访工作实践中,要注意理论与应用的区分,要兼顾文献的学术性和技能性,重视馆藏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从而保证教学实用与科学研究的统一。要综合考虑文献的目标用户、使用频率、内容时效、读者契合度、馆藏文献数字化能力,以及经费状况、开放模式和馆内布局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文献作出具体分析,分别制定出具体的采购原则。

2.以用户需求为重点,以服务地方为突破

与纸介质资源一统天下的时代相比,网络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用户需求为重点的用户服务在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例如,免费服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下一代OPAC、创新的学科服务、不断深入的信息素养教育、风生水起的开放存取运动、蔚然成风的个性化服务等[3],都体现了“用户的满意是服务的动力,用户的需求是服务的目标,服务的不足是服务改进的方向”这一宗旨。

国外同行也把用户的需求放到很重要的地位。美国国会图书馆(2008-2013)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在服务于用户方面确定的总体思路是:“改进馆内和馆外用户无缝发现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经历。”为此,提出了三大目标:(1)以最小的努力,改进用户在需要时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2)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保证学术、教育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信息畅通。(3)加强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促进知识的传播[4]。

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促进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为适应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等核心工作需要的同时,图书馆也要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收藏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文献,构建起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相一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要实现文献资源价值发现的突破,实现图书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以完善自身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基础,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

与传统的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地域性。要建设完备的、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特点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就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教学体系来设计实施,把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都纳入其中,依据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等要求,建设各类教学资源、科学资源、技术资源、素质教育资源等,构建本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由于读者需求泛化和文献资源总量的爆炸式增长,每一个独立图书馆都无法满足本馆用户群的资源需求,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底子薄,在资源总量上尤显薄弱。加之文献购置经费有限,导致文献资源增量受限,基于专科教学的馆藏文献资源无法满足升本后的教学需要,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文献资源总量不足这个问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应在加强自身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提升自身的文献资源保障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参加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联盟以丰富本馆馆藏,提升服务水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对于扩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来源,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满足读者文献资源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5]。

如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10所大学组成的广州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在数字资源的建设包括商业数据库的引进、特色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导航与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紧密合作。联盟已建成了拥有2千万篇电子期刊、18万篇博硕士论文、16万篇学术会议论文、10万种电子图书以及各种经济、标准、科技成果等近100种题录库的数字资源库,建立了文理中心、工程中心、医学中心、外语中心、艺术中心五大文献信息中心[6],为文献资源的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蕊、赵小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初探》,《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3期,第35页。

[2]储济明:《新建本科院校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4期,第217页。

[3]潘卫、兰小媛:《近年来图书馆用户服务发展的十大层面》,《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10期,第16-21页。

[4]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三):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3期,第3-8页。

[5]储济明:《新建本科院校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4期,第217页。

[6]石继平:《广州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设想》,《现代情报》2006年第7期,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