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对该群体的培养需要格外关注。大学生管理模式各种各样,不同院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往往会采取不一样的管理模式。文章介绍了三类常见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并就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进行介绍,分析其优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管理模式 大学教育

大学生管理的意义

大学生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同时,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对于事物的判别还不具有成熟的思路,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自我控制,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管理也是必要之举,是帮助大学生成才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监督的手段。目前,许多高校也在针对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探索,试图构建出一套成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使其能够得以复制,惠及更多的大学生,帮助他们成才,从而促使高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大学生管理的模式及其构建

当前,常见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一元制管理模式、二元制管理模式和多元制管理模式,三种管理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管理路线的不同。

1.一元制管理模式

一元制管理模式又常常被称之为单一性管理模式,其管理思路基本就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最后到学生个体。该种管理模式在以往较为常见,是一种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

一元制管理模式较为简单,管理线路单一化,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却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工作的集中化,因此,在过去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该种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为许多大学所推崇。单一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学习更加有规律,生活作息更加合理,采用该种管理模式的大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然后,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发展要求的变化,提出培养新型大学生,要求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避免大学生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坚持学习。此时,一元制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管理要求,从而逐渐退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舞台。

2.二元制管理模式

二元制管理模式与一元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该种管理模式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管理,一方面是一元制模式中所强调的课堂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是学生宿舍生活管理,为此形成了两条管理主线,分别是“学校——学院——班级——个人”和“学校——后勤服务——宿舍——个人”。

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出现与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有着重要关系,2002年开始,教育部对高校后勤工作高度重视,指出宿舍既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自此,更多高校开始加强学生宿舍管理。严格来说,宿舍主要是学生的休息场所,将其纳入学习范围内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将学习状态保持下去。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应用使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得到重视,成为了学生管理模式中的主体之一。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减轻学校管理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使高校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3.多元制管理模式

多元制管理模式相较于前面两种管理模式在管理主体上更加丰富,除了高校、后勤,还包括有政府、家庭和学生自己。实际上多元制管理模式就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注,但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其他的管理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了监督和警示作用。

多元制模式是建立在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鼓励社会各方面人员及单位积极参与,共同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多元制管理模式的出现与高校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之所以多元制管理模式会出现与高校生源多元化有着重要关系。显然,多元化生源对于管理上有一定的要求,单一化的管理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想要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学生的优势能够得到发挥,使其能够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此,采取多元制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大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总体来说,现有的三种管理模式能够满足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但是不同的管理模式各有其长,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在此,先对大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应对策略进行思考。

1.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三种学生管理模式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在高校中更好地学习,但是忽略了学生自我情绪感受。在一元制管理模式中,管理较为单一,管理目的也十分明确,便是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这种直接管理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缺陷,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一元制管理模式中的主导是学院和学校,学生处于被管理状态,长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需要长期依靠外界监督和帮助才能够实行自我管理。二元制管理模式相较于一元制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生活方面有所考虑,但是其出发点并非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是服务于学习。多元制管理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凸显较为明显,较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部门都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思考,在管理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改进。最能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管理模式,便是高度重视学生想法,积极获取学生意见,转管理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凸显出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服务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在、自由地发展。

2.管理过程中信息交流

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无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在信息交流上均缺乏考虑,没有将信息交流更好地纳入其中。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是单向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群体在现有管理模式中多处于被动接受状况。缺乏交流的管理工作势必会显得更加单调,然而这却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同病。

结合高校大学生管理过程中信息交流缺乏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管理上需要建立信息反馈体系,无论是处于管理过程中的哪个环节,都需要向上下进行信息反馈,既要让上级了解下一级情况,又要考虑下一级学生的感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班级以及学院的管理进行意见反馈,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管理过程中较好的举措,也要进行评价。同时,学校、学院、后勤以及政府等方面,需要主动了解学生想法,对于学生所提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全面考虑,最后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达成一致。

3.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

现行三种管理模式中,均没有对管理效果的衡量标准或评价标准作出解释,这种情况下,模式建立者难以对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因此,管理主体不能对管理模式的适合性进行判断。为此,还需要对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完善。

管理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以学生反映情况和实际应用效果为评价基准,评价标准大概如下:一是学生对于该种管理模式的直观感受,其评价内容包括管理模式是否有益于自己学习;管理模式中是否存在不适感;管理模式对于自我发展是否有帮助。二是学院教师以及行政教师对管理模式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该种管理模式下的反应;该种模式是否有助于教学工作开展;该种模式是否有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三是学校以及校外管理层从整体对管理模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工作中问题出现频率;学生在校外管理模式下能否更好地发展。

结 语

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为此,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学校需要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从而使管理模式更加适合学生,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顾现朋、布占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综述》,《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

[2]李胜芳:《播客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周立、张耀春:《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