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老师,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的国家必修课程,要求每周三课时,但一些学校的课表上可能每周只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但同时还有劳动课、技能课、活动课,对这一“课表现状”,您怎么看?

吴积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该课程分为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时设置比例占总课时的6-9%,也就说每周要开设3课时。而实际学校在教学操作中往往课表上只有一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考试科目,从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注重生成的课程,教师而非“教”师,而是“导”师,课程目标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教师不愿意去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第三,由于该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活动,而实践活动就容易形成安全隐患,迫于安全压力,学校也不愿意放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因此该课程就成为可有可无,课表上写写,实际就成为被挤占的薄弱学科中的薄弱课程。更有甚者,既在课表中出现信息技术课,又出现综合实践活动课,把两者并列存在于课表之中,还有个别学校课表中出现劳技课。这些课程乱象、误区的出现无非两种情况,一是不知而不为,二是知之也不为。

马云曾经说过“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是智慧是一种体验,未来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与体验的竞争”。综合实践活动所要完成的正是其他学科无法完成的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智慧与体验的一门课程。无论从国家课程实施的权威性,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学生未来的生存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责无旁贷应该受到重视,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记者:在今年的陕西省教学能手赛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赛选手并不多,一位来自渭南的选手表示自己一路赛到省上,都是自己“单枪匹马在战斗”,非常羡慕语数外选手们有各级教研员或名师团队的指导和引领,作为能手赛评委,您认为参赛选手少,且多为“单兵作战”的原因有哪些?

吴积军: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教育科研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没有得到高度重视。据我了解我省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几乎没有一个专职教研员,学校设立专门教研组的也不多,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指导乏力。

目前,各类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配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全部为班主任老师兼任,由于班主任熟悉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容易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评价也为贴切。但是班主任常常把它当成了学科教学来教,或者就直接上成了自已的担任的学科课程,使该课程流于形式。第二种情况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样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使探究活动更为深入,但往往由于科任教师孤军作战,学科相互渗透得不够深入,最后导致课程表面化、形式化,实际效果不佳。第三种情况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兼任(或者专职教师),辅之于其他教师。这样教师学科知识得到补充,资源得到整合,这也是最为理想的教师组成。但是这样的教师配备形式在我省实在是太少了。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机制只能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瞎子摸象跟着感觉走,不会上、不敢上比比皆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成了科学课、品德课屡见不鲜。

陕西省在2011年恢复省级教学能手评赛中加入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越来越多的有志向的老师在这块天地中跃跃欲试,想有所作为,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使这门国家课程在黑暗中也看到了一点黎明的曙光。近年来,五个省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凝聚了一批优秀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形成了该学科的星星之火,一个个优秀的骨干教师慢慢地也被吸引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队伍来了,校本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当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队伍建设,师资培训培养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记者:您认为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吴积军: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学校合理地选择与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我认为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师配备形式应该是: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

二是着眼于校本研修,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除了在“国培计划”,省培项目以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培训。同时也可开展系统化的专题培训,课题合作研究,自主探究与校际观摩研讨等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

三是建立综合实践课程师资激励机制。仅靠理念引导,学校要求,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记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国家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给教师又提出了很高要求,请您谈谈教师应如何更好的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吴积军:我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多方挖掘题材,努力为学生开辟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资源,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运用知识。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展实践渠道。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范围尽可能小一点,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实践活动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要把握学科教学,融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者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要经常用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挖掘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各门学科。将各门学科中能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的内容,我们要进行适当地扩充,使其成为一堂有意义的综合实践课。

第三,要挖掘社会资源,丰盈实践活动。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无数的知识都深藏在社会中,它就像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生动、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展和延伸。

记者:一些校长表示在课时规定、师资力量、社会资源的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校本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作为陕西省西安小学的校长,请您谈谈这些问题在贵校是如何破解的?

吴积军: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陕西省西安小学确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确立了“1+x”的教师配备制度。即设立一个课程教师(专职教师),主要负责课程计划,主题确定,活动组织,主持成果交流,课程教师只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不用兼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设立若干名指导教师(兼职辅助教师),主要负责方法指导,实践活动过程指导,学校每一名教师都有承担指导教师的任务,要求每学牢至少要承担3课时的指导,否则,就取消评优树模的资格,当然3课时的运用是根据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由学生提出申请,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来负责完成。

其次,我们也设立了“1+2”的弹性课时使用制度,即1节课时是要上课表,主要由课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确定、方案制定、成果交流等活动,而另外两课时平时是让借用其他学科上学科教学的,当需要让学生集中时间出去到校外参加实践活动时,就由课程教师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组织学生出去参加实践活动。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风险是学校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的最大障碍,我们建立了活动前安全预测,活动中安全防范,活动后安全反思的实践活动安全防范制度。活动前组织学们讨论本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有那些,研讨防范的形式,找出防范的措施。活动中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防范。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校进行安全反思,那些方面做得好,有什么经验,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有什么教训。这样就有效地化解了安全风险。第四,我们还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制度,及时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微信群,校园电子大屏,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向校内外宣传,赢得了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认可。

专家简介:吴积军,陕西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项目执行办项目负责人,陕西省“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综合实践分会常务理事,现任陕西省西安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西安经开一小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