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师生互动,课堂上适时提问能抓住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应因材施教,巧设问题,以问引学。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提问要难易度适中

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不符合班里孩子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教师不太了解学情,把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看成了一模一样的,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每位学生都能回答得出来。殊不知,班里一部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孩子是无法或不敢回答教师的提问的。这样在不经意间已挫伤了一些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如《蘑菇该奖给谁》这节课,教师为了体现观摩课的效果,在教学中把问题的难度设计得大了些。她设计的提问是:“为什么和高手比就是最棒的,就能得奖励?”“高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导致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只能自答,课堂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据孩子们的情况,紧扣课题,用课文的题目设计了问题“蘑菇该奖给谁呢?”当我带着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他们就回答出了问题,因为答案就在课文当中。我的问题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孩子们乐于读书的学习兴趣。试想,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提问如果难易度适中就会将一堂课调控得得心应手,不但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得洒脱自如,孩子们也学得轻松;如果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孩子们势必会被吓到,不敢回答,从此惧怕回答教师的提问。

二、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基本导向,教学重难点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无目标、无重点随心所欲地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严重的低效或无效的现象,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更是无法突破。

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依据教学目标,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我按课文中描写的安塞腰鼓在“舞动前、舞动中、舞动后”的内容设计出了这样的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舞动前、舞动中、舞动后各有什么特点?”我的提问设计仿佛是一条线将整篇课文串在了一起,引着学生就此问题认真阅读课文,使学生们在阅读中寻找出了答案,层层深入。这样的提问较好地切中了文章的要害,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的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提问要符合课堂实际需要

除了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外,还有许多问题是随着课堂教学实际而随时出现的,没有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过程。孩子和教师在课堂中会随着师生间的学习互动产生许多随机的问题,教师应该灵机而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一步探索学习,切不可回避问题,紧随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进行教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恰巧就是教和学所碰撞出的知识火花。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肯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学生的回答模棱两可,与问题不相符,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外,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激励。切不敢含含糊糊搪塞孩子,更不能批评甚至于挖苦讽刺孩子。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讽刺的语言会像利刺扎伤孩子,从此使他失去自信。

课堂提问一定要落在有效上。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仔细分析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置问题,这样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性。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要有吸引学生兴趣的亮点,才能引领学生陶醉于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使孩子们乐于遨游在你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