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诗歌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比例明显增加,现人教版教材收录了17课23首诗歌。但不容忽视的是诗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大,和学生的接受倾向相距也较远,加之考试的“去诗歌化”,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情况并不理想。诚如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老师的讲解就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闻听此言,让我们语文教师汗颜。

如何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突破现代诗歌的教学瓶颈,我有了挑战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为学生留了充足的预习时间,给了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鼓励他们利用团队的力量实现合作共赢。教学的前期准备仅此而已,却不料学生给了我一节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

【案例在线】

第六节课铃声响了,我开心地走向教室,因为今天我带的两个班学生要进行诗歌联谊赛的。

首先亮相的是“小小的我不一般”(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个人诵读感受音韵美)。小郭同学诵读的是余光中的《乡愁》,他一扫往日的腼腆,字正腔圆,情感充沛,赢得了一片掌声;小于同学总是那么有才情,她在娓娓动听的背景介绍中徐徐走向讲台,《我用残损的手掌》被她诵读得那么热情,那么舒缓,又那么坚定;《雨巷》诗人戴望舒早已走出了撑油伞的江南小巷,他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第二轮次是“同台竞读赛风流”(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三五个人的小组合作来品读知意境)。他们分了领诵和齐诵,默契配合。虽然参与人数不等,但亮点纷呈,高潮迭起。王玉静同学小组把他们对舒婷朦胧诗的理解融入了诵读中,或激昂悲壮,或深沉诉说,或热情奔放,时而反复,时而低吟,声情并茂地解读诗情;马前泽同学小组的配乐诵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显然有了气氛,把大家带入了诗歌意境,而且还制作了简单的PPT,实在是我始料未及的;党磊钰同学和陈燕妮同学两位“演讲天才”诵读的也是《我爱这土地》,将诗人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土地的眷恋读得酣畅淋漓,以至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跟读。

最有看点的应该是“你读我读展诗兴”(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大组联读赏美文)。各组群策群力,摩拳擦掌,那股热情是蛮有感染力的。今天,作为旁观者的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孩子们珍视集体荣誉的强烈情感。我看到季华同学放声了,我看到董柯南同学站在队伍中不摇摆了,我还看到党雨轩同学的目光不游离了。我发现李颖同学的气质挺不错;我发现贾玉朋同学与众不同,根本就是他们小组的“灵魂”……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学生都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最后的“专家评审”中,贾玉朋同学说:这次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了诗歌,掌握了诵读节奏。顺带他还调皮地笑侃了一句‘美咋咧!’郭志鑫说:“在大家的诵读声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音韵美。”我说:“同学们,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现代诗歌别领风骚。徜徉诗歌王国,你会更温润,更优雅。让我们携手诗歌,语文课堂定当浪漫满屋!”

在主持人流动的诗语中,我们的诗歌朗诵会伴随着热情奔放的《我相信》圆满结束!

【案例分析】

少年天生是诗人。他们个个青春飞扬,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蓬勃向上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文化土壤,是他们放飞诗性的精神家园。这次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思乡”为主题的整合教学,是一场诗歌的盛宴,是一场智慧的碰撞,是一场英雄的联盟,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们都深深地沉浸其中,陶醉其中。

【案例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反思我们以往的诗歌教学,常常采用“介绍诗人(背景)、初步感知(朗读)、理解诗意(讲解)、主旨归纳(延伸)、升华主题(背诵)”的教学套路,看似圆满实则味同嚼蜡,因为这样的设计淹没了诗歌的独特韵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诗歌多是韵文,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写是读的自然结果。若将“以读促写”的幸福读写活动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淡化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注重抑扬顿挫的琅琅诵读,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诗意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