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课题《高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GH140376)

实践证明巧妙地将乡土地理素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和爱国爱乡的情感,也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应用乡土地理资源的做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知识积淀,激活学生的思维涟漪,抓住学生的最新需求和接近“最近发展区”。因而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选用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现象、知识、情境更能实现上述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现实是知识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源泉,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取决于是否利用这一源泉。”乡土地理资源真实、亲切、生活化、可视、可触摸、可感知体验,如果选用适时,导入得当,学生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课时,我展示了自己目前的人生经历: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学习于陕西省西安市,工作于陕西省榆林市,之后两位学生发言说明自己随父母上学的迁移之途,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不仅可以聚焦课堂,更使学生了解了家族变迁,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一些乡土的情感。再如在导入《城市化》时,通过神木不同时期对比鲜明的照片,引出城市化的内涵,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同时对家乡近年来快速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更客观的认知。

2. 案例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它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课程中有些理论极为枯燥,教材设置案例不具有代表性,所以要求教师依据实际重选案例,重组知识、重整课程资源,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将教材中的案例作为学生的选学内容,对自己开发的神木县西沟丰和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乡土资源进行加工整合,编写成案例进行教学,效果极好。首先采用学案阅读、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出示了预设的探究问题:(1)丰和园农业示范园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2)说明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3)采摘观光农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最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有过实际体验学生的讲述,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课后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教材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课后的地理观测、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活动无疑是地理实践的重要方法、途径。一方面,可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地理实践来检验地理原理、规律的准确性、指导性。例如学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一节后,我带领组织学生参观调查了神木县王家畔垃圾场,学生对神木县日产垃圾数量之多吃惊;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垃圾进行分类;探究了垃圾对我们的切身危害;了解了对垃圾的处理办法;明确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当地利用垃圾制取沼气,利用沼气取暖、照明等)。返校后学生书写了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收获颇丰。再如学习《旅游资源分类》后,学生分工合作,制作了精美的图片册《神奇的神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还唤醒了学生的乡愁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巧妙地使用乡土地理资源,可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利于地理教学专业品味的提升,利于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