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里得到实际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注:本文系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BY1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党的十八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大任务,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2]为此,基于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其重要意义。

高校教育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大学,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点,符合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建设上的要求,高校这一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决定了培养出的每个大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拥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是一种时代要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各国都把竞争的目光放在人才的竞争上,而这种人才的竞争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包括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较量。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今时代,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高校的核心价值教育主体是学生,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关系未来,关系长远。正如刘云山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的“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我们的大学生希望将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希望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但更应该使自己是成长为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青年,有了这样的认同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其认同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是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核心价值观认知的缺失、评判标准模糊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已进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现实中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存在诸多问题不容乐观。

首先,核心价值尚未成型,价值取向多元化。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显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提倡雷锋精神”的学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价值观,同意“金钱至上”的学生占3.98%。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学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学生占51.81%。[3]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对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少信心、对共产党的信任度下降。因而对大学生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广大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中确立核心价值。

其次,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的缺失,价值趋向实用化。有的大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物;不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和机会很少,很多人只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在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崇尚金钱、权力,价值观定位现实,表现在对课程的学习也充满了功利色彩,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也体现着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如大学一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而许多大学里的文学、读书社团冷冷清清,参与者越来越少。

第三,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模糊,知行不一。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些大学生对善恶、美丑、荣耻不能完全加以区分,心中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道德信念十分迷茫。在笔者的调研中几乎100%的学生都认同核心价值观里对每个公民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建设标准,也认可“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做到的”。但是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爱国不理性;学习不踏实,频繁逃课;作业照抄、考试作弊、诚信意识淡薄;也不注意与同学和睦相处。当然,出现上述问题的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是其消极影响和辐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高校教育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构建者,让大学生熟读并记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并不难,但要积极参与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去,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工作。

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高校开设的思政课,就是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政课的教学与改革,通过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主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二是应实现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整体贯穿。在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高校,无论哲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实现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整体贯穿是自然的。有学者将不同类型的课程比作多个圆形构成的同心圆,同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最内的圆环是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话,那么依次向外,便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其他类型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4]因此,尽管各个不同课程各有其特点和教学任务,但其终极目标恰恰都是塑造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教育融化为学生努力向上的真正内在动力和价值追求。

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引领作用。校园文化是具有重要熏染、陶冶作用的教育场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之效。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借助主题教育、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扶贫接力、政策宣传、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使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得到传播。

四是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全员育人机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仅靠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学校全体教职工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后勤部门人员等同样有责任。学校必须建立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内在精髓的规章制度保障,重视人文环境的熏陶,以“无言环境表核心价值”,积极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巧妙运用它的凝聚作用。因此,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全校统一认识,形成“大思政”教育体系,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方法上创新,增强教学的效果与感召力。

五是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用核心价值辐射带动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行动自觉地接受核心价值的教育并内化为一种实际的行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生的言行,能够辐射带动社会思潮,使大学生成为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1.

[3]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

[4]王海柳.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