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原理与方法,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探讨。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究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初中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对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逻辑性及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枯燥乏味,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转化为学生日常较为熟悉的内容,这样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使学生容易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插入山峰以及山谷的图片来做对照。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相当于是山谷,此时可以让学生看成是先下山坡,再上山坡;而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相当于是山峰,此时可以让学生看成是先上山坡,再下山坡。

二、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相比,内容比较深奥,逻辑性与理论性更强,只是简单地进行“讲解式”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地嵌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符合学生的心理,使数学教学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设置的问题也要具有层次感,拉开梯度,能适应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能力要求。如在讲解“点的轨迹”这一概念时,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流星”这一实际现象。流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定条件的作用,按照一定的轨道运动,其划过的痕迹是一条长长的线。整个过程给我们展示的就是“点的轨迹”的直观形象,教师就可以引入“点的轨迹”定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要逐渐从课堂的权威身份中抽离出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思考、探究,主动去实践和验证。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列出如下问题:⑴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线?⑵什么是梯形?梯形有中位线吗?⑶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涉及到哪些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会自觉思考,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既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科学合理设计课堂练习

课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深入剖析教学任务、核心数学概念以及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讲练结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和学习,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问题的条件部分、解答过程以及结论部分。可将这三部分均作为变量,从而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以及过程变式题,这样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