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拟身份是用一种新的经验与新的身份让学习者体会到如何说出合乎身份的语用行为结果,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模拟的过程增强了自我对社会属性以及整个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从模拟身份介入,从英语演讲的重要性以及英语演讲者语言输出效果两个方面,分析处于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身份的英语演讲者对于语言的输出状况。

【关键词】模拟身份 英语 演讲 语言输出

项目基金:西安医学院校级科研计划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RKX02)阶段成果。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能够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形式是每一个英语学习者最终的学习目标,在这四种运用方式中,“说”这项语言技能最能够展现一个人的英语水平与运用熟练度。如何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的能力训练一直都是困扰英语学习者和授课教师的问题,老师们也想尽各种办法想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但都是收效甚微。在这里,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训练思路以提高英语演讲学习者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能力,下面,笔者将从利用模拟身份介入进行英语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基于模拟身份介入的英语演讲者语言输出效果分析这两个大的方面,解读处于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身份的英语演讲者对于语言的输出状况。

利用模拟身份介入进行英语演讲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情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脱离既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进行语言输出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他们都忽视了参与对话与交流的具体交际参与者,即使设定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设定了参与者具体扮演的某个人,只要一开口,参与者就常常会忘记作为“某个人”身份的自己具体应该说些什么话,不管自己口中的英语是出自日常平时交流还是官方正式语言,只要出口的是英语就算合格。其实这种做法和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只知道自己“是谁”,却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说”,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目前的英语演讲训练中比比皆是。运用这样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来的英语演讲学生只能是搜肠刮肚,将自己课堂上学到的各种华丽的辞藻和纷繁复杂的修辞手段堆加、罗砌到一起,看似中规中矩、标准流利,像是具有流利口语水平和能力,但实际上这种做法确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运用如此方法培训出来的英语演讲能力只能使学生们盲目增长自满情绪,而看不到英语这门语言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误区会让学生蒙蔽了双眼,忽视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长此以往的话,对于英语演讲者今后从事外语工作,与人进行英语交流是极其不利的,甚至会出现贻笑大方的后果。

近几年来,后现代身份理论为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演讲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新的教学思路,这种后现代身份理论要求学习者侧重于关注自己所处的具体语境,时刻明确自己的身份变化,基于自己身份认同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语言的相互交流,对于英语演讲者而言,这种身份认同更为重要。在演讲和与人交流的过程当中,语言者单单做到能够脱口而出是远不够的。语言的交流,特别是演讲者在进行公共演讲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展示自己语言技能的过程,语言运用在这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十分强调演讲者所处的身份与地位,因此,要想获得一个更好的演讲氛围,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更多地关注演讲者所处的多样化语境,更多地考虑演讲者的多重社会身份是极其重要。语言学习具有社会属性,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在进行演讲的训练时要注重对自我身份发展的渗透。

作为语言运用的高级形式,演讲,特别是公共演讲对于语言运用者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和锻炼性的表达形式,这是一项难度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性语言修辞活动。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会处在一个公众的环境下,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所运用的语言会跟平时日常人际交流的语言有很大不同,公共的语言环境和语境因素与演讲者的身份一起构成了演讲这一复杂的表达活动。英语演讲者要通过演讲,通过恰当运用话语,使听者在听懂并且理解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上支持并践行自己的理论主张,演讲者与听众之间要通过话语建立起一种可以维持现实人际关于社会关系的联结。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且宏观的体现就是出于特殊语境下的特殊机构身份,这种身份放置在英语演讲者身上就会变成各种身份关系,构成各种不同的机构语境,演讲在这里可以算作是一种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演讲者在这个语言输出活动中扮演着各色各类的角色,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中合作者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等等方式都是对英语演讲者的身份约束,经过这样的约束之后,语言有了一种制约性,演讲者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语言是否对这个语境构成了利益威胁和冲突关系。而对于英语教学者而言,通过这样一种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身份的语言输出过程,会更加直观且深刻地认识学生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语言掌握能力,所以,模拟身份进行英语演讲的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

利用模拟身份介入进行英语演讲的语言输出分析

语言与社会身份是直接相关的,这种关系虽然一直存在,但是被当作现象进行研究还应该从上世纪60年代Labov等人的相关研究说起,这些人特别注重语言与社会身份的关系,并且经过一系列调查与考证之后建立了语言与社会身份的静态对应联系,这些关系从理论上阐释了语言运用者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社会身份与语境特征,此后,还有一些研究者着重强调了语境在构建语言以及语言意义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也成了语用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语用行为学里,语言和身份之间是存在着重要的动态联系。一个人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具体语言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认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会对社会身份的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交际社会语言学对于社会身份的建构与语言研究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以实际的演讲场景为模本,通过语言运用者之间面对面的实时交际为研究对象,自己分析并研究了在具体的场景环境下,语言运用者之间所发生的语言变化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交际当中的语境化提示成分(包括句式、词汇等)进行采集捕捉和分析之后揭示了语言运用过程中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构建。

在特定的机构框架下,模拟身份利用具体的情境完成对自己身份的设定,更具有身份认同感,被模拟之后的身份不仅具有模拟话语语境中的身份特征,同时还具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形象特征。

研究发现,演讲者在进行身份模拟之后会表现出对于自身身份的积极认同,这种对自我身份的顺应可以理解为身份驱动的学习行为。在模拟身份下,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身份特征主动研究寻求与自己身份直接相关的知识结构并积极搜集学习资源,在这个主动接触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身份进行模仿或者是类模仿,这种模仿手段包括平时课堂里老师教授的翻译、借鉴等,同时也包括了咨询、挪用等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在模拟的身份之下,学习者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与多种手段运用,最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适度的揣测与推理表达出自己所模拟的身份可能说出的话,这样经过多重加工之后的语言输出具有了特别的实践意义,会具有贴切合理的表达效果,从而也就完成了对于模拟身份的建构。

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都是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与身份,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英语学习者体会到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模拟身份则是用一种新的经验与新的身份让学习者体会到如何说出合乎身份规定的语用行为结果,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模拟的过程增强了学习者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提高了公民意识,同时也就强化了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具体联系,增强了自我对社会属性以及整个现实社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崔敏.二语习得过程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2]姜奕.教师话语对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3]何小龙.输出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4]徐昉.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身份语块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研究,011(03).

[5]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