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陕西省设立环境专业的高校众多,办学历史、发展现状、专业方向设置等均不尽相同。各个院校要从专业特色建设着手,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出更多顺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提高自身环境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环境专业 专业特色 实践环节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基金项目XJG1335。

陕西省高校环境专业设立概况

我国最早的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专业设立于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设立于20世纪90年代[1]。陕西省是全国高校比较集中的教育大省,多数的理工科院校及综合类院校都开设了环境专业,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专业设立于1977年,属于全国最早设立环境专业的高校之一。后续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设立环境专业。

陕西省高校环境专业方向设置特点

1.不同学制的培养,顺应社会不同层面需求

省内高校的绝大多数都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从培养学制看,既有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也有四年本科教育,这是绝大多数院校主要侧重的学制设置;还有三年制专科教育,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西安培华学院等。学制设置不同,决定了培养对象研究深度和研究层面的差异,同时不同的学制设置也满足了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多方面需求,例如:专科和本科教育主要面向工业生产企业的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服务、环保设备及环保技术推广、环评工作、环境监测技术服务等;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教育培养高级科研攻关人员,面向的是环境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等更高层面的技术、理论及设计研究。

2.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满足多行业环境保护需求

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是由于各个院校办学历史、重点专业学科的发展差异所导致的,从各个院校的环境专业设置院系名称可不同程度地看出其方向侧重点。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国家级环境重点实验室,其环境专业以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为重点;陕西师范大学的环境专业设置于资源与环境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的环境工程设置于原地质系;长安大学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而成,原三个院校均设置有环境专业;西安工程大学是原西安纺织学院,环境专业侧重方向为工业污染等;西北大学环境专业设置在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环境专业设置在原化学学院等。总之,各个院校的环境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均具有其自身学科发展特点,这避免了我省高校环境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单一,就业面窄等诸多现实问题,也满足了社会多行业的环境保护需求。

3.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

无论是学制年限不同,还是专业方向设置不同,但从其现代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都是要求环境专业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加强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理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理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等;加强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具有一定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应用能力,能进行大气、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系统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工艺设计能力,基本的环境监测实验能力等。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计算机程序编写和专业外语能力[2]。

陕西高校环境专业存在的弊端

1.专业课程设置相似,难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

陕西省各高校的环境专业课程建设,均以某几个环境专业办学时间长或者由国家重点环境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点的几所高校为自身教学大纲的设计雏形。所以很多高校在环境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上有很大的相似度,尤其体现在环境专业办学时间短的高校,不能找到专业办学定位和特色,那么就难以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环境专业人才,也很难将学校的环境专业办出特点被社会认可。学习其他有办学经验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环境专业起步中的学校无疑是最稳健的方法,但这仅限于初始阶段求稳[3]。随着课程开设时间的加长,必须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及所处地域特点,对环境专业的方向定位和学生培养定位作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不仅需要向其他院校学习,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出新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2.扩招带来的实习环节难以高质量完成

从1999年开始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经过十几年发展,高校扩招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拉动教育产业发展方面贡献突出,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效应,在陕西省这样的教育大省更是体现的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实习师资、实习场所的配置出现相对短缺,导致了实习效果的下降。由于环境专业的特点,实习场所本身受到企事业单位的行业生产限制,再加之近年的大幅度扩招,使得实习单位、相关指导资源更加短缺,这对于环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是十分不利的[4]。

3.各高校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1)大多高校均把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末或第5学期初,时间一般都是1周。第4学期末和第5学期初,学生都只是接触了专业基础课,例如: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等,对于专业方向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理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噪声环境污染与治理等课程,均是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才开始开设。所以认知实习过程中,讲解教师或者企业技术讲解员在现场讲解的内容学生往往听不懂,甚至是有些专业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认知实习效果很难保证。

(2)环境专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末或者暑假,实习周数在三周左右。这个时期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不合理。原因是这时候学生的课程安排十分密集,学习任务繁重,同时这个阶段正是学生复习考取研究生或者考取公务员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抱着“走过场”的态度应付实习[4]。

4.实验课程设置简单,工程设计思想和综合性不能体现

对于很多高校的环境专业,尤其是没有环境专业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院校,环境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实验项目与理论知识联系不紧密,不能体现出工程思想和综合设计思想,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调动,不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出建议

1.以“特色与创新”为高等学校办学宗旨

在陕西省这样的高校聚集省份,一是做好本校环境专业学生培养定位,二是制订具有特色体现的培养计划,制订科学合理和有特色的课程安排及其相关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一方面可以顺应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出有方向定位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有特色的办学才是保证学校具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2.科学制订实践环节安排,包括内容、时间安排等

(1)实践内容一定要本着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宗旨,减少实验性操作和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5]。

(2)调整实习时机,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合理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将专业课程统一向前放置,从而给实践环节提供更长时间来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郭新超.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66-69.

[2]李雪梅.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0(5):69-71.

[3]崔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39-141.

[4]范春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与改革——以西部教学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3):99-101.

[5]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