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美教育有着久远的历史与传统,其对人的全面修养对社会关系方面的协调,发挥着人类其他精神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所有的先哲都十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功能。近代以降,真正意义的美育思想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之发扬光大,影响深远。在中国,蔡元培先生于上世纪初主张审美教育,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新时期以来,国家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关键词】审美教育 席勒 素质教育 游戏冲动 人的养成

审美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并通过审美活动,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培养爱美、审美、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以养成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是指以艺术教育为主,以陶冶人情性,提升人的感受性、想象性,培养人的美感能力的教育活动。当然两者之间也无绝对的界限,是互相加叠、互相促进的关系。

审美教育的社会意义

审美教育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及一个健全的社会对公民的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把美育纳入人的社会化教育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中国文明发轫的初期,周公的“制礼作乐”及孔子的“六教”传统就是确凿的证明。刘成纪先生认为:“诗、礼、乐,就其本性而言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诗是基建于心灵,外化为语言表达的艺术,礼是基建于身体,追求行为雅化的艺术,乐是基建于社会秩序,追求精神超越的艺术。但是,周公制礼作乐显然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将艺术运用于社会秩序的创制。”①应该说,“礼乐”文化是中国最早的美育观念,将艺术的功能与高尚雅正的人格培养结合了起来。也成为封建时代“文以载道”的审美思想的生发点。孔子的诗书礼乐的教育思想就是周公礼乐教育的继承和发扬,并将其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只属于情欲,而不属于理智,艺术不能给人以真理。但他并不否定他心目中的艺术的作用,他明确地意识到审美教育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教育问题,对国家和人生有重大意义。应该使青年“天天耳濡目染优美的作品,处身四周健康有益的环境,从小培养其对美的爱好,形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②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特别强调了悲剧的“净化”作用。所谓净化,就是指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能够使人雅正情感,陶冶情性,美化人格。可以看出,从很早起,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已经认识到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养成的作用,以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

审美活动是人类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往往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气的变化,能及时地显现出时代的变化。高尔基说过,艺术是时代的晴雨表。法国使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出版,表征了现代社会的到来;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画作《贺拉斯兄弟的誓言》,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等杰作,对宣传民众,鼓舞民众树立自由的观念,反对专制政权,建立理想的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审美活动,审美教育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个结构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美育理论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美学家都极力要把审美活动、艺术创作从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保持其独有的现实的审美感性和人文意义。在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以专著《Aesthetik》一书的问世,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目的在于强调感性,强调人性的完善和丰满。正如英国美学家伊格尔顿所说:“美学是作为有关人的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指的是与更加崇高的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③这与宗教神学及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对人的感觉情感的忽视是针锋相对的。审美活动开始走向自觉,这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张扬的步调是一致的。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在后封建时代也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娱乐作用,“蒙田反对使灵魂与身体相分离,或者说反对为源于这样一种分离的情感留下‘爱情’的标签。灵魂并不企图逃离感性的愉悦,无论是性的愉悦,还是其他愉悦,灵魂应当‘请求她自己加入到它们之中’。” ④目的就是要在当时宗教观念衰微的情况下,把民众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解救出来。审美是自由的精神活动,这是康德、席勒高举的美学理论旗帜。审美教育的思想是席勒1795年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的提出来的。席勒的时代又不同于蒙田的时代,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矛盾已经显现,人精神的分裂,人性的异化都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席勒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做了批判性的分析,他认为希腊时代的人性是丰满的,既有深刻的理性,又有丰富的感性,哲学和美学、艺术是统一的,感性和理性是和谐的,所以希腊的人有完美的人性。而现代社会人性分裂了,社会脱节了,感性与理性,自我与对象,国家与教会,都是分裂的、冲突的,使人和社会都成为零散的片断,失去了人性的完整和丰满。

席勒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就产生了对人的两种相反的要求,即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的两项基本法则。第一项法则要绝对的实在性:人应该把一切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并使他的一切天赋表现为对象。第二项法则要求绝对的形式性:人应该把一切在他身上仅仅是世界的东西消除掉,并把一致性带入他的一切变化之中,并使一切外在的东西具有形式。”⑤这两种法则,是一种双重任务,推动我们去实现各自的对象,也可以称之为“冲动”。分别称为“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席勒认为人性的分裂就是这两种冲动的对立。他受康德启发,在书中提出了“游戏冲动”,他的游戏冲动实际指的就是审美活动。他把游戏冲动作为实现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契合点,使主体和对象,感性与理性在相互联系中实现联合统一,从而实现人性的完满和谐。“我们知道,人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因此,作为人性的完满的实现,……美是两种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⑥可以看出席勒的美学思想已经突破了英国美学在现有资产阶级文化范围内提出的个人教育的狭小天地,而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从社会矛盾的分析中提出了美育的时代意义,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性的理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席勒给审美赋予了崇高的使命,他认为社会的进步与主体的精神的自觉和完善是分不开的。但是其思想的局限也是很明显,他同康德等古典哲学家一样,把社会的改造完全建立在精神活动上是不现实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的。他的审美思想带有很强烈的空想色彩,当然席勒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无论如何,席勒的审美学说是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思想意义的,在许多方面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是无可否认的。

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期待

台湾美学家汉宝德说:“对生命而言,美是一种力量,它是创造的契机,所以爱美,自积极的意义上看,是生命力量的发挥,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⑦审美教育是要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完善人性,健全人格,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审美活动会启发我们真正把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也会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推广和实施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面貌有了大的改变,经济繁荣,生活富足,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市场经济的实施,金钱成为一些人追求的唯一目的,带来的是道德的滑坡,信仰的失落。这种社会风气的蔓延导致了文学艺术的生产、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都成为经济利益的追求目标,使那些浅薄粗俗,毫无审美价值的“艺术”大行其道。对人们的思想情感、精神道德都产生了腐蚀和败坏作用,另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较大偏颇。1999年6月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方针。这是从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初提出美育教育以来,以政府名义颁布的一项重要决策,标志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的转轨。但是在实际上,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现状未得到大的改变,要真正贯彻和实施,依然任重而道远。

汉宝德根据台湾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全民美学”的概念。他认为“美感素质最重要的是美化生活,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美的世界。因此美的素养不是休闲的刺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文明国家公民必须把美作为素养的基础的理由。”⑧他的目的就是要普及美学知识,从学校教育到全体公民都应通过审美教育,来提高人格素质,培养爱美之心,进一步完善道德,领悟人生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社会大众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观念也会发生改变,走向成熟。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目前我们应该重视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腾飞的梦想。使广大民众在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和浸染中超越物质的满足,金钱的诱惑,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美育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养成是深刻的,对人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人的观念的改变无疑是社会改变的前提。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影响力的民族。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结果。

注释:

①刘成纪.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J].文艺研究,2013,1:32.

②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 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61.

③特里.伊格尔顿. 王杰译.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

④埃科伯特.法阿斯,阎嘉译.美学谱系学[M].商务印书馆,2011:184.

⑤⑥席勒,张玉能译.席勒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248,257.

⑦⑧汉宝德.美学散步[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2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