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实行教育改革以来,就十分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从根本上弥补现代教学的不足,也无法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游戏教学就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如何将游戏和课程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就成了当代教育者所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小学教学属于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关系到他们日后对此科目的喜爱程度和重视程度。研究表明,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热情,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高涨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来确定,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不高,但对故事有着特别的爱好,那么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老师问:花果山的猴子喜欢香蕉,孙悟空带了15个大小一样的香蕉准备分给5只小猴子,那么怎样才可以分得公平呢?孙悟空很苦恼,谁来帮帮它。这时学生们都会积极活跃起来,想帮孙悟空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利用小故事来授课,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再对问题加以引导,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学习能力,都是从问题的产生开始的,有了问题,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主动思考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如何判断平年闰年时,教师可以用挑战性的话语说:“随便给老师一个年份,老师就可以判断出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你们来考考老师。”这样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同时,可以加以指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再告诉学生能被4整除的就是闰年。这样就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动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可以将数学的抽象问题具体化,给学生一个更直观形象的概念,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为生动灵活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延伸对问题的思考,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根据认知规律,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植树问题时,可以总结出一个公式“距离/间隔+1=棵树”。那么为什么还在要此基础上加一呢?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无法用语言给学生建立形象的概念,那么就可以用木棍代替树木,模拟场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也属于情景教学中可借鉴的一个途径,将数学问题运用到游戏中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游戏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到了数学问题中去,这种方法也加强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默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并对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强化。比如一年级的加减运算,就可以使用卡片接力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前面一个同学在卡片上写出一个算式传给下一个同学,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练习中。

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限,对抽象数学缺乏一定的认识。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用游戏来帮助学生,让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边操作边总结的好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创新,在游戏中让知识活起来,从而把小学数学教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