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强调情感,文中泄泻奔腾的感情激流,让人感悟着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寓情于教,达到知识的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我们要探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如,我在教《秋天》一课时,采用了图画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当我把放大《秋天》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图中蔚蓝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金黄的稻子、明镜般的湖水、正在落叶的梧桐,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秋色。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景,无不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播放音乐,让学生们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看画面,想象自己来到画中,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通过多读,体验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理的沟通。

1.品读课文,体验情感。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2.诵读课文,体验情感。“动声曰吟,常言曰咏。”吟也就是朗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

三、以情作文,再现情感

一篇佳作不仅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亲情和友情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从写作中感悟亲情,识别友情。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在写作中非常重视关于亲情的写作训练。写作之前一般都要进行点拨。有一次训练时,我给大家读了怀念父亲的一篇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这是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性文章,读完,我动情地对学生说,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在我的双亲中间,只剩下母亲了,感觉亲情的珍贵,母亲在家里,身体不是很好,但牵挂最多的还是女儿在工作上的奔波,我看到同学眼里滴下了晶莹的泪珠。趁热打铁,又给大家读了一篇《谁能读懂我心中的痛悔》一文,内容是文中的我不能谅解父亲而离家出走,后来我被蛇咬伤,父亲背我走了几里路,到家父亲把蛇咬的毒汁用嘴吸出,毒蛇夺去了父亲的生命,父亲走进黑暗的那一天也是文中的我泪流成河的那一天。读后,我感伤地说:“是啊,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人与人之间,又有什么样的鸿沟不能填平,在至爱的亲人面前,又有什么不可以原谅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几篇典型的回忆亲情的文章在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改往日留下作文题后咬笔、皱眉、翻这翻那的习惯大家纷纷动笔,静悄悄的教室,沙沙的写字声,我感觉愉快极了。有学生在作文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老师不让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她作文前的那一番点拨,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无需不安,无需报答,然而现在我明白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情音。语文教学如果注重情感教育,就会像一个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样,显示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昆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