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汉语言之间的交流其实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的内涵及表达也就必然不同。文章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角度入手,探讨英汉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畅通交流的效果。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汉交流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习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交流是两种不同语言所表达的内涵的相互沟通理解从而达到互动的效果,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意义上和风格上的对等。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如果不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相互之间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分歧甚至误解。因此,语言的交流其实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努力消除文化障碍,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通畅转换。

历史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首先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魂宝,它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灵活翻译,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含义。例如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若不了解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背景,直译成Hongmen feast,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很确切地理解。其次与历史典故类似的还有很多英汉谚语,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历史背景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这些谚语的翻译。如英谚“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在翻译成中文时如不了解中国三国时的历史背景,很难将该英谚翻译到位。

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

由于中国人主要在陆地生活,汉语中常见一些关于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表达方式。例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常常用牛耕地,牛在生产劳动中成了人们的好帮手,因此对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中文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英文中则为work like a horse,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食”有关的表达方式,而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例如“他抢了我的饭碗”,一般可翻译成He's taken my job from me;或更生动一点He'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 ;“吃豆腐” dally with a woman或flir;“吃醋” be jealous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最常见的说法是As you make the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这与农耕毫无关系。

宗教文化差异

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赋予了词语的不同含义。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认为上帝可创造一切,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在中国人眼中“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

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人处理事情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国人更注重综合考虑,力图根治。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 speak, tell, talk” 等,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说”的意思。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于泛指,在“说”之前加副词修饰,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或大声地说,嘟嘟嚷嚷地说,这些词语若翻译成英语,需要好好考虑该用什么英语短语表达,否则便不能很好地表达中文原文的语境及语气。此外,汉语中有表示种类的偏旁部首,表示种类的词语比英语的多。比如有了“木”则“凡木之属皆属木”,这样很方便地就造出一大堆与木有关的字和词。有了“树”这一表示种类的字,也很方便地造出各种不同的与树有关的叫法来,如松树、李树、树干、树枝等,在英文中只能分别取名为pine, plum, trunk,branch。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指出其中的差别,不然会出现原文与译文互不对应。

价值观差异

1.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如“听天由命”(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顺其自然”(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而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语民族却对天文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他们也形成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

2.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称谓上。中国人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首先是对父母以外的亲属的称呼:英语中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几个词分别表示亲属中的长辈、平辈和晚辈;而汉语中复杂的称谓系统严格地划分出家族中的长幼尊卑,把是否血缘、姻亲以及姑、表、堂等各种关系用称谓全部表达清楚。英语中人们直呼其名的现象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称呼陌生男士用“Mr.”,已婚女士用“Mrs.”,未婚女士用“Miss”, 不了解婚否的女士用“Ms.”,只有对熟悉的人才会用“Uncle”或“Aunt”。

3.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人重视“群己合一”,突出“群体”的人格,倡导集体主义,较轻视个体的人格,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说法。而英美人则注重个人的人格,倡导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习语。如“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情感色彩的差异

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等。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表示汉语中十分嫉妒的“眼红”。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在英语中yellow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汉语中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蓝色在汉语中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总之,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英汉颜色词的词义有时相当,有时相左。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不同语言的交流,其实质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要想恰当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必须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并探讨其对中英文相互交流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语言交流”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进行交流,即“九分文化,一分语言”。认识语言的本质,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熟悉文化异同,才能通畅交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王宁.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J].外语与翻译,1998(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4]孟冒倩.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J].现代语言,2009(5):112-114.

[5]魏萍,邹斌.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10):27.

[6]顾楠,李君.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J].科技信息,2009(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