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颇具讽刺意味的文章,我们自然而然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封建科举制度,乃至整个腐朽的封建社会。从“四书五经”到“三纲五常”;从八股取士到清代科举……这些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就可能受到无情的批判,甚至会嘲笑孔子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自命为夫子。就会批判孔孟之道如何地毒害了古代的知识分子等等之类的不敬之辞。固然“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一旦中举则八抬大轿风光无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正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使得范进苦苦追求、历尽艰险终于高中举人,喜极而疯;也让孔乙己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高人一等的读书人,那一件好像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即使又脏又破,也死活不肯脱下来。他也受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鄙视劳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已禁锢了他的灵魂,使他甘愿自欺欺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甚至麻木不仁至死不悟。鲁迅在其《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作者借“狂人”之口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鉴于此,我们在上课时就直接来批判封建教育是怎样地毒害知识分子的。但是有的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现在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声音虽小,但却引人深思,试想现代的教育不也是千人万人一同挤高考这一座独木桥吗?我们不也一再要求学生“头悬梁,锥刺骨”力争考上重点高中,乃至考上名牌大学,圆了自己、亲友及老师的梦吗?好在中国人觉醒了,中国人反思了,中国教育改革了。中国教育走了一条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路,于是乎全国上下三维目标、六维评价、德育为首……新课改、新理念、新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开展得如火如荼,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是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仍未减下来,书包的重量丝毫也不见减轻,“家庭作业”仍然很多。 1979年美国考察团在考察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他们认为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教育亟待加强、急需改革,并对中国教育及中国孩子大加赞赏。同年中国考察团也对美国几个城市的学校进行考察,之后是大摇其头:美国的课堂简直就像一个市场,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走动,老师根本没有师道尊严,这哪有教育的氛围?两国的教育确实有天壤之别,而两国考察团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就这样下去,20年后美国的教育将会一败涂地,中国的教育将会蓬勃发展,因为我们都知道“天道酬勤”这个道理。20年后中国的学生依然勤奋有加,一丝不苟、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学习,结果却令人惊讶,更令人失望。这20多年来美国培养出了4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文学院士,而中国则对此表示遗憾,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即使有也是成了美籍的华人。我们劳心、我们费力,我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不是说“勤奋出人才”吗?我们勤奋错了吗?……亚里士多德说:“学生本来就具有一切知识,学校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来源,学校的作用只是将学生已具备的天才激发出来。”我们不能说此理论是绝对真理,但比较中美教育,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塑造了高分,却疏离了保护天赋、激发天才的轨道。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刘心武的《班主任》再次强调了孩子所受的迫害,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也在逐渐侵害着孩子的天赋?

从事教育的同仁们!现代教育,我们怎么办?怎么才不至于上演孔乙己和范进的悲剧呢?现在也有人提出应该废除高考,让人欢欣鼓舞,但是高考废除了,会不会再出现“文革”期间张铁生交一张白卷却被推荐上大学的情景呢?如果依旧进行高考,那这个指挥棒又应如何指挥呢?

现代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