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资源却始终游离于社会群众体育行为之外,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健康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一现状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体育资源来构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一重要目标是极不相符的。研究通过对西安地区部分普通高校,街道办,大型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等的深入调研和走访,对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及自身发展的一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 社会体育资源 社会化 发展策略

高校体育资源是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要承担学校师生体育健身文化需求,还应承担起固有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服务职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1]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程度较低,甚至根本不开放,使得很多优质体育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高校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服务责任,距离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体育健身愿望相差甚远,也是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不符的。同时,这样的现状也是不利于高校自身发展进步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的。因此,如何较好地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统筹和协调国家,地方政府,教育系统,街道社区和民间资本等方面的关系,构建起一个多方互赢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平台,为周边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真正承担起国家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就成为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发展策略的重要研究课题。本项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西安地区部分普通高校,街道办,大型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等的深入调研和走访,对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及自身发展的一些策略和建议。

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运用开发的文件及资料。

2.调查访问法:对西安市20所高校,25个大型居民社区,2个体育综合俱乐部进行了体育资源情况问卷调查。同时,与18位高校体育专家及教师进行了专项访谈。

3.归纳分析法:对相关问卷数据、信息、资料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4.实施步骤:确立研究方向和目标→设计研究的具体方案和步骤→设计和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及访谈内容→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汇总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并提出策略和建议。

结果与分析

1.西安市高校体育资源的现状:西安市高校资源丰富,拥有各级各类高校49所,体育专业院校1所,以及设立体育专业院系、专业的高校8所。[2]

(1)西安市高校体育硬件资源情况:各高校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在体育场馆建设上均具备较完善的体系。其规模数量和专业技术水平都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根据2010年有关数据统计测算,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保有量可占到全市社会体育资源总保有量的23%以上。[3]以所调查的20所高校为例,所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配备量就已有相当规模。(见表1)

(2)西安市高校体育软件资源情况:西安市高校体育软件资源同样良好。拥有中、高级体育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到总量的80%以上。(见表2)国家和省市级体育专业研究机构及科研团队大都设立在高校,并以各高校为依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西安市20所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情况表(表2)

(3)西安市高校体育隐性资源情况

笔者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资源是指:以高校学生为载体的,以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表现形式,以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价值体现。2009年,西安市各级各类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15.04万人,其中包括体育专业毕业生约6千人。[2]

(4)高校体育资源调查分析

通过对西安市20所各类高校体育资源现状的调研,发现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安市高校体育硬件资源配备情况较好。但普遍存在后续开发滞后,使用率低,运营水平较低和使用维护资金紧张的问题。尤其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非本校人员开放的环节上,普遍存在较封闭的情况,不能将高质量的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需求有效对接。第二,西安市高校体育软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高校现行体制和体育教育教学现状,致使相当一批高校体育教师的精力完全陷入到过重的教学任务上,直接导致广大体育教师对基本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西安市高校体育隐性资源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顺利向“社会人”角色的转换。第四,很多高校不愿意对社会开放自有体育资源,并不是不愿意为社会服务,而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科学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撑,政府部门不能很好地为高校与社会搭建起一座桥梁。致使高校在对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只能看到管理的难度,资金的负担和不安全因素等。所以,要改变现状,必须首先从现行相关体育政策体制上进行完善。

2.西安市社会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及体育综合俱乐部的调查情况

(1)西安市社会体育场馆资源情况: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西安市共有体育场地4830块,其中属社会资源场地1283块(除去教育系统场地),占总量的26.5%。[3]

(2)西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西安市现有社区主要是由机关厂矿家属区、新规划居民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社区为主。机关厂矿家属区,一般由于建成年代较长,社区内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少,甚至没有,且设施陈旧,质量较低。很多老社区都是通过近几年“健身器材进社区惠民工程”,才安装了有限的部分“健身路径”设施。新改造城中村社区及新规划居民小区情况稍好,除了配备“健身路径”设施外,还修建了部分公共健身广场,有条件的社区建有专业体育场地,但从设施服务人口比率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文娱体育需求的匹配情况看,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3)西安市社会体育人口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市体育人口超过340万,占到全市常住人口的45%以上,步入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行列。全市有60%的社区建立了体育组织,其中有国家和省级优秀体育社区35个。晨晚练点1600个,健身气功站点92个,在册练功人数4890人。西安市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0万人以上。[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社区群众体育锻炼的基础是良好的。

(4)西安市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西安市25个大型社区的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特点:①其组织形式上一般是社区居委会组织和自发形成两种模式。②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特点一般为早6时~9时和晚7时~9时。③社区体育活动一般都不具备较系统和严格的管理体系。④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所使用的场地设施多为本社区或周边的公共活动场所,所需器材一般都是个人自己携带。⑤从社区体育个人消费情况来看,40岁~60岁年龄结构的人群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并且体现出多层次结构,但免费的小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和抵偿体育设施服务仍是首选,只有少数居民进入到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进行消费,无消费者仍然占到40%左右。⑥从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资金来源情况分析,其资金基本都是自筹获得,极少获得政府专项经费和他人赞助。⑦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一般结构较松散,且很少配备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专门人才进行指导。⑧社区范围所涉及的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不高,均为不超过50%。

(5)西安市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的基本情况:西安市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规模较大,但具有完整管理体系的区域性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却很少。笔者走访了西安市西京社区体育俱乐部和西安韩森寨街道办事处体育俱乐部。通过了解,掌握了以下情况:①目前西安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组建模式,有国家主导型、纯商业型和混合模式型三种。②除纯商业型外,其余两种组建模式体育俱乐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结构不够明晰的问题。③在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方面,均有一定量的自有资源,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都需要通过其他社会体育资源来进行补充。④体育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备明显不足,给项目开发、运营推广、系统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等诸多方面带来较大困难。⑤资金来源方面较为多样化,通过社会赞助、个人资助、政府财政、社区自筹等渠道筹集,这说明西安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来源已走上了社会化发展道路。

(6)社会体育资源调查分析:虽然通过对西安市社会体育,社区体育和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的情况调研,可以反映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很高。但从现阶段来看,的确存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的尴尬现实。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一,社会体育人口规模与社会体育资源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体育资源所提供的硬件场馆设施等,很难满足需求。第二,社区体育的特殊需求与现实情况的矛盾。社区体育需要的是为普通市民提供方便的、多选择的、免费或低廉的、具有一定专业和科学管理的优质体育服务。然而,客观现实是很多社区自有体育资源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社区周边大多有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其具有相当优质的、较系统多样的体育资源,但对社会群众的开放程度很低。商业性体育资源的高消费,最终导致大量市民退避三舍。第三,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的困难境地。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是较好解决当今社会体育现实矛盾和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它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很好地解决诸如政策法规的支持;需国家资金的扶植;所有权及产权的界定;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专业的市场开发和技术指导;以及针对性强的、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和设施提供等问题。因此,目前建立的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第四,现行社会体育政策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不能很好地引导社区体育及体育综合俱乐部有效地开展工作,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科学、专业的公益性服务。尤其在区域性的体育综合俱乐部的建立和专业人才的配置等方面,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的可行性论证

1.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是国家既有政策所大力倡导的。我国颁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努力扩大体育场馆开放范围,盘活体育场馆资源。会同教育等部门,努力提高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的开放率。[1]《全民健身纲要》明确了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5]这些纲领性文件无一例外地指出:在现有国情下,必须动用一切可利用的有效资源,为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健康的体育文化生活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最广泛的动员和系统科学的引导工作。这些政策法规为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所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积极会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服务,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起一个科学、系统、方便、公益的资源平台。

2.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高校开展体育工作和形成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其相对封闭、独立,不能及时地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进行有效融合这一原因造成的。首先,社会化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将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地与社会体育及其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并且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其次,学校体育资源系统化与社区及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合作,将促使高校必须提高对自身的管理水平,带来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和对相关人员的薪金奖励。同时,可以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和相关科研部门,参与社区及社区体育综合俱乐部的技术指导和项目管理,使其可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激发工作热情。最终实现高校自身的创新发展和体系完善。

3.国外先进经验的启示。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在社会体育资源的综合使用上,都有着较好的先进经验。以日本为例:2000年9月,日本政府颁布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该《计划》中有两点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建立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和泛区域体育中心。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是由区域居民自主组织的体育俱乐部;泛区域体育中心是指由几个市区町村构成的区域圈内建立的体育中心。[6]并以该两种组织形式为载体,来实现大众的广泛体育健身需求和为国民大众提供社会交往的和谐平台。第二,要有效利用和整修学校的闲置教室和已有的公共体育设施。[6]在具体落实《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进行社会体育服务是其重要政策体系的一部分。我国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规定的发展目标,与这些发达国家相关体育政策并不矛盾,这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借鉴。

策略与建议

1.高校资源是属于我国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具有公益性的社会属性。因此,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服务,也必须坚持其公益性社会属性,是社会化而不是商业化。

2.国家应在我国基本体育政策体系中,就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开发提出具体指导性细则。就其指导思想、隶属管理体系、产权评价体系、资金供给保障体系、多元素参与体系、监督评估体系等拿出具体指导办法。

3.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特点,依据“国家政策指导”制订“地方实施细则”,由地方政府牵头,发改委、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体育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政策法规部门、高校代表、街道社区代表、社会体育机构代表以及民间资本第三方代表等,来共同制订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使其真正成为高校和社会的桥梁,为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开放,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和有效的社会对接。

4.同时也应尽快地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大力扶持区域性体育综合俱乐部的建立,为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开放提供优质的合作伙伴。

5.适时引入民间资本和专业运营管理机构参与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工程,通过第三方的专业项目开发,资源建设和整合,市场推广和宣传等企业化运作。最终,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工程找到一条具有一定共性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国家体育总局,2011-04-01.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2]暮爱兰.西安年鉴2010版-高等教育篇 [G].西安地方志办公室,2010,10.

[3]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EB/OL].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2009-07-16. http://www.goodlysports.com/shownews.asp?id=266.

[4]西安市体育局.西安市“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EB/OL].国家体育总局,2007-03-12.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52/n31733/155088.html.

[5]国务院.全面健身计划纲要[EB/OL].国务院办公厅,1995-06-20.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49/312943.html.

[6]周爱光.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