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过剖析高职院校管理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中,某些要素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且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管理系统 不适应 解决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令人瞩目。高等职业教育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保障的同时,在发展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对于这些不适应,我们可以从高职院校自身管理系统出发,寻找问题并寻求解决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高职院校管理系统的构成

高职院校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高职院校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管理系统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1)高职院校的管理目标(2)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3)高职院校的管理客体(4)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5)高职院校的管理环境。

高职院校管理系统存在的不适应状况

1.管理目标方面:管理目标是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行为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办人民满意、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介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有职业教育的内涵禀赋。一些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完全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内涵要求办学;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倾向综合性,脱离了学校原来的办学背景,因此导致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院校间竞争加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学校发展无核心竞争力。

2.管理主体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即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这三种类型管理者是高职院校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构成要素,高职院校整个系统的运行都要靠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去实现。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层行政权力扩大化、素质欠缺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职院校内部行政权力扩大化,行政权力超限运作的“价值示范”,使高职院校教职工对行政权威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强化了“官本位”意识在高职院校的渗透,使高职院校变成教职工相互倾轧的“官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二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素质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上欠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许多地区的高职院校多为过去的中专学校改制升格的产物,这些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大多为过去中专学校的高层管理者或者是政府官员担任。这些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认识不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不熟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3.管理客体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客体是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两方面不适应问题。第一个不适应是高职院校教师结构中青年教师比重大,而这些青年教师大多为高校毕业生,他们一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经历,因此与高职院校大力倡导的实践教学以及高职院校要求构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一定的距离。第二个不适应为从企业引进人才难度大,由于高职院校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客观要求,而企业存在大量的这类人才,但因高职院校属事业单位编制,吃财政饭,因此从企业引进人才难度大,即使引进高职院校所需人才,这些人往往是“黑户”,使他们常常有后顾之忧,不能安心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此类人才稳定性差。上述两方面的不适应问题,致使高职院校管理客体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4.管理机制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办学,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校企合作的参与企业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难以涉入。二是校企合作中学生的“顶岗实习”受企业用工时段的影响,连续性不强。三是专业对口的岗位少,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多为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而上述矛盾和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能为力,因为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相对处于弱势方,企业处于优势方,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方利益的结合点才是校企合作运行的切入点。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么充当廉价的劳动力,要么处于“放羊”状态、要么处于“走马观花”状态、要么处于“蜻蜓点水”状态,要么处于“游山玩水”状态,没有真正学到实践方面的知识。而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管理机制灵活,不受很多条条框框的制约,在校企合作中能进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成功。机制方面的制约成为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5.管理环境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环境是指高职院校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各种内外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任何管理系统都依 一定的环境而存在,同时受所在地区当前的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环境的影响,对于管理系统而言只有适应组织所在地当前的管理环境,组织的管理系统才能有效的运行,高职院校的管理系统也不例外。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在管理环境方面的不适应主要体现为:一是高职院校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欠缺。高职院校一定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脱离了这个办学思想,高职院校就会成为“无水之鱼”。一些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由于没有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没有进行周密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而是盲目照搬本科院校设置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致使所设置的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合拍;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相脱节。致使大批学生毕业后无“市场”,而企业却很难寻觅到自己的意中人才,加大了整个社会成本、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二是人文环境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体制制约,高等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不得已上高职院校,人们普遍对高职院校有一种偏见,认为高职院校是末流的学校,因此在价值判断上降低了高职院校在全社会应有的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解决对策

1.政府要创造良好的能够适应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首先政府要营造 “人人重视技能、人人热爱技能”浓郁舆论氛围。要从价值观念上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技能型人才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技能型人才与创造型人才一样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其次政府要在政策方面要向高职院校倾斜。要加大对现有高职院校的建设扶持力度,特别是省级财政,要像办一流的本科院校一样,支持扶持一批办学效果显著的高职院校办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硬件建设、学生入学、学生就业、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此打破人民群众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打破人民群众对高职学生的歧视。

2.政府要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发展不活,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给予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不活所致,一是政府应在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方面给予高职院校特殊的政策,给予高职院校自主从企业引进所需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打破编制的限制,以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二是政府应在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的任命方面要有所创新,改变以往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由政府官员担任的习惯,要将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有高等教育管理经历的学者担任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比较适宜。三是政府应从立法角度解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事宜,通过立法切实解决一些企业不愿意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困惑,从法律层面强制有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从财政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

3.高职院校也应在管理方面创新机制。一是高职院校应切实完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办学思想,将行政权力退出学术领域,真正将学术权力归还给教授,提升学术权力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价值。二是创新高职院校校内二次分配制度,高职院校通过制订尝试一系列校内二次分配制度,切实提高一线优秀教学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要让一线教学科研岗位成为广大青年教师热心的工作岗位,从而减少青年教师热衷于从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岗位的热情。三是加强校内管理者队伍建设力度,高职院校要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要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升管理者的素质、修养,以更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4.企业应有社会责任担当。企业要有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担当意识,要有长远眼光。“校企合作”办学对于提高高职院校 的人才培养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合作企业也有重大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可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企业可以将所需要人才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而使高职院校所生产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节省了企业从市场选人用人的培训成本。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同时也是高职学生认同企业文化的过程,企业可以从实习的学生中优先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企业人才队伍中。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可以将高职院校作为特定人才的制造基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互动中也为企业量身打造适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提前介入企业,为就业较早铺平道路。因此,校企合作办学对于高职院校、企业、学生来讲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好的办学形式。作为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应着眼企业长远的发展,应千方百计与高职院校结对子,积极投身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

只有解决制约高职院校自身管理系统的某些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素,高职院校才能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只有以积极的态度、豁达的胸怀、创新的思维改善某些不合时宜的机制体制,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会走在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单凤儒著.管理学基础(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李柱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