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安翻译学院作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民办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走“特、精、专、才内涵发展道路。本文从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研兴校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入手,结合西译院的办学实际,在传承丁祖诒教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新的强校思路,对西译院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 工程建设 高水平 民办大学 创建

西安翻译学院由当代著名教育家、民办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丁祖诒教授于1987年创办,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经过25年的艰苦创业,西安翻译学院成为以实施本科层次教育为主,多学科、多专业的一所综合性民办本科高校。下设7个二级学院,开设近70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

近年来,民办高校面临生源萎缩,质量下降, 经费不足,专业同质化,师资力量薄弱,科研近乎空白的严峻挑战,质量已成为民办高校竞争的核心,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将成为民办高校的必然之路。

学院新一届班子领导正在实现战略转型:由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发展转变,由注重招生数量向注重提高质量转变,由注重对外宣传向注重品牌建设转变,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为此,学院确立了以实施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为目标的新的强校工作思路。

质量提升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学校的一切活动都需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民办高校在初创阶段限于人力财力物力,主要以生存为目标,很少也很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西译院发展至今,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师资队伍有所加强,这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可能。衡量高水平民办大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准,就是教育教学质量。唯有此,学校才能立足,才能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教育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等方面。

西译院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办学层次、教育类别的结构,坚持本科以应用型、复合型,大专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学校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避免同质化倾向,力求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与陕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六大支柱产业相联系的专业为主攻方向,形成西译院独有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争一流。

西译院求精求特,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在本科教育中从培养理念,培养思路上向精英教育的模式上靠拢,在文科类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上作精英培养。西译院虽然不可能追求每项工作都是第一,但西译院绝不能没有第一。我们要在翻译人才这一领域培养出能与公办高校相媲美,进而超越公办高校的一流翻译人才。学院正在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民办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文件精神,制订学院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译院英语专业在陕西省新一轮质量提升计划中被确定为改革试点项目,已列入省政府支持民办高校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之一。

西译院以教育部启动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申报和准备工作,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去年学院在专业硕士教育申报中,其翻译硕士专业经专家组评审,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第六轮,离申报成功的其他专业相比,仅是一步之遥。我们有信心在下次申报工作中取得成功。

人才强校工程

实施本科高水平学历教育务必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教师的师生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都应高于国家设置标准。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等,直接影响到质量工程的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西译院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最重要的人力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院已下大力气、花血本,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后勤服务队伍的建设。学院积极响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号召,开展与公办高校对口帮扶活动。目前正与西北大学接洽,寻求西北大学的全方位支持,西北大学已伸出援助之手,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实质性帮助。学院正积极引进西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陕西省教育厅也积极促成西安翻译学院和西北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实施西译院国际化战略是我院人才强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译院以外语教学为主线,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独具优势。下一步西译院把实施国际化教育作为该院深层次发展的首选课题。学院决心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教学模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分享和引入国际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同时改造创新课程体系,开发自身特色。融合国际要素的精品课程和教学材料,不断拓宽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军世界。

学院已决定每年投入2000万元实施新的“人才强校计划”,开展“1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采取选派青年教师海外进修、深入企业学习、到“985”、“211”工程大学挂职与访问等措施,大力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力推动“双语教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人才强校工程初见成效。

科研兴校工程

实施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已普遍将开展科学研究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民办高校在技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用型研究、教育研究、校企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动教师科研、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有力地促进民办高校向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建设进程。万事开头难,但只要选准课题,勇于坚持,不断投入,必有收获。

多年来,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营造了西译院浓郁的学术风气,有力支撑了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培养了广大教师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近期学院制订了《西安翻译学院科研强校计划》。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对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目标要求和措施保障,力争实现我院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今后每年要求全院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800篇,撰写学术著作与教材20余部,争取多获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项目,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工程

人才培养在民办高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我院着力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西译院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强化实践环节,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创造学习,奋发有为,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安排大批教师为学生开展这类活动给予指导服务,力争使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制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学院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投入,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能力强化训练,将我院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到新水平。一批拥有创新观念、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已脱颖而出,深受社会的欢迎。

多年来西译院创立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培养模式正在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对本科生更加突出专业的重要,对高职生更加突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现代生产线上应用广泛的新技能的掌握。不断深化和赋予它更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等不断创新,收效明显。学院的创新创业活动要增强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意识,加强与当地企业联姻,参与地方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开展志愿服务等。通过创新创业,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并顺利实现就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文化建设工程

文化建设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术传统、文化精神和基本理念。它反映了师生对大学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是凝聚大学师生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内涵,是灵魂,是构建和谐、积淀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基础。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一所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大学软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学文化建设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可以借助办学体制机制灵活之优势,为大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创新经验,办出特色。

西译院建院以来,按照丁祖诒教授提出的“建立人才高地,推动高尚教育,弘扬人本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的学院文化建设方针,以陕西厚重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强“终南文化”研究,成立了终南文化学社与开设了终南文化大讲堂,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在跨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管理与科技文化创新等方面构建独具风格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的目的。

西安翻译学院新一任领导班子决心继承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教授的遗志, 坚持弘扬西译精神,倡导和践行他提出的高尚教育, 落实“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十二字方针。继续将创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民办大学作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己任,通过数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去实现“与世界接轨,创东方哈佛”的西译院宏愿。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增光添彩。这一目标我们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