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探讨大一新生负性情绪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与状况,采用SAS,SD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0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抑郁检出率高于焦虑检出率,抑郁症状明显高于焦虑症状。2)焦虑、抑郁与内外向、社会掩饰性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与精神质呈正相关。3)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对焦虑、抑郁所得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 模型解释总变异24.4%, 而内外向、精神质、社会掩饰性对焦虑的总预测系数为13.7%。

[关键词] 大一新生 负性情绪 人格

情绪是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内在反应在身体部分发生变化而来的一种复杂状态[1]。情绪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害怕及罪恶感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根源。”斯托曼指出:“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2]有学者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往往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3]

情绪的研究一直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研究中发现情绪与人格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情绪是个性特征的关键成分之一,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文化系统影响下形成的人格结构也卷入了情绪,使情绪作为人格特性而体现在个体发展和人的生活活动之中。其次,人格特质也影响着个体对情绪事件的感受性和行为表现[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是与情绪有关的重要人格理论之一,该模型提出人格的基本维度包括外倾性和神经质,认为外倾性与正性情绪有关,神经质与负性情绪有关。本研究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验,研究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陕西科技大学2008级在校大一新生,经随机抽样、统一编号确定研究对象。分别进行EPQ,SAS,SDS的团体测验。发放量表500份,收回有效量表467份,回收率为93.4%。其中女生286人(61.2%),男生181人(38.8%);

2.测验工具采用吴文源等编译的SAS和SDS[5],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由龚耀先[6]主持修订。所有被试的数据均录入“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进行粗分计算和均数显著性检验,用SPSS 11.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大一新生焦虑、抑郁检出情况

表1 大一新生焦虑、抑郁特点

2.学生EPQ人格调查结果

表2 EPQ人格调查结果

性格外向的学生127人(e >= 15),占27%;性格内向的学生133人(e分 < ="8),占29%;情绪不稳定的学生172人(n">= 14),占37%;情绪稳定的学生162人(n < ="9),占35%;常常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学生89人(p">= 8),占19%;有掩饰倾向的学生2人,占0.43%。见表2。

3.焦虑、抑郁程度和艾森克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表3 焦虑、抑郁和艾森克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注: *P<0 .05 **p<0.01

焦虑、抑郁与内外向、社会掩饰性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与精神质呈正相关。见表3。

4.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焦虑、抑郁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明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对焦虑系所得总分的预测程度, 以被试在焦虑综合诊断上的总得分作为因变量, 以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为预测变量, 运用Enter 法进行一般线性回归( Linear Regression) 分析。其结果是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对焦虑、抑郁所得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 模型解释总变异24.4%, 而内外向、精神质、社会掩饰性对焦虑的总预测系数为13.7%。

表4 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总结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大一新生情绪状况及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对情绪的作用最大,还有内外向的程度,情绪稳定性强的学生,性格越外向的学生,负性情绪的体验越少,这就需要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形成健康人格,调节情绪。

本研究仅对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作了一些分析,不良的人格特征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水平,而且恼火、激动、发怒、不耐烦等神经质和精神质状态还是产生疾病的危险因素[9]。这些研究可能会给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点启示,但如何发展大学生的良性人格特征,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应激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影响大一新生情绪以及人格特质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所处环境,应对方式,情绪调节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地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宗鲁.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2]自李志,陶宇平.大学生心理及其调适[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43.

[3]骆正.情绪控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4]丁妮.高低神经质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2.

[7]任华能.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005,11月26卷第11期,953.

[8]杨贤菊,虞俊.性格是疾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吗[J].医学与哲学,2003,24(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