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分析校企合作理论与现实困境基础上,结合学院与众多企业合作开展汽车高职人才培养的经验,构建了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平台,重点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品牌汽车定向班开设、工学交替式顶岗实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等典型做法。最后分析了其实施效果,并指出校企合作下一步的推进方向。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汽车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1B06)。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汽车服务行业人员需求急剧增大,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维修技工缺口达100万人,汽车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市场紧缺人才之一[1]。作为陕西省示范高职院校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交职院)依靠60年的办学经验,抓住机遇,大胆尝试,在深化合作、主动融合上寻求突破,探索校企合作开展汽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与现实困境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学校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2][3]。国内外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动因分析。②校企合作机制设计与研究。③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不强,服务产业、行业能力不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不顺。究其原因首先是校企融合机制尚未建立。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还没有完全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其次是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不到位,无法达到校企共赢。第三,教育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部分职业院校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却没有院校培养,产教无法对接。

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1.构建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平台

抓住2010年启动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契机,陕交职院在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的牵头下与交通运输行业众多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陕西交通物流集团,积极寻求更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机会。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见表1[4][5]。

表1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在政府的支持下,学院与知名汽车企业合作,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多功能的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校内与校外、学院与企业、学生与岗位有效对接、双向引进、双向服务的校企合作运行平台[6][7]。成立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平台的指导机构。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汽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由仅面向售后的“汽车运用工程”1个专业拓展到涵盖售前、售中与售后全过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等6个专业,学制涵盖二年、三年与五年,合作企业从1家拓展到10余家,校企合作呈“多层次、宽渠道、大辐射”发展。

2.校企融合运行机制——典型实践与做法

(1)“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汽车专业学习与就业特点,将三年制高职的教学组织改革为“2+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内学习,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这种形式有利于实现高职学生“技能+学历”高素质技能型培养目标与“零距离”上岗。

(2)“品牌汽车定向班”的开设。在“2+1”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第三学期末参加测试后进入 “品牌汽车定向班”学习,第四学期末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品牌厂家资格认定,合格后持上岗证在第三学年进入经销店顶岗实习。“定向班”学生的培训与考核由经过认证的教师按照培训大纲进行。目前,已经成功开设了“丰田汽车”、“雪铁龙汽车”、“上海大众汽车”等多期定向班,效果良好。

(3)“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形式。学院充分考虑企业管理体制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把一年的顶岗实习分割为两个半年,第一个半年安排在第二学期,利用两个假期和一个学期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然后回校继续学习。此模式正在与天津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的合作中进行尝试。

(4)“双向聘任、双向服务”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利用“教研室+项目”的教师培养与管理模式,建设了“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培训师(企业员工)→学校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双向服务”的教师队伍。如:汽车商务教研室4名专任教师全部参加了东风雪铁龙校企合作项目,在成为企业认证的培训师后承担厂家安排的经销店员工培训任务。

(5)“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企业出车辆、专用工具与设备,学院出场地与装修的模式,已经建成丰田T-TEP实训中心、东风雪铁龙西安培训中心、上海大众实训中心等多个校内开放性实训中心,实现了从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到开放性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转变[8]。

(6)双向渗透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以就业为导向,将现有课程由企业和学校进行整合,改革后的课程成为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企业培训要求的两栖课程。如:借鉴丰田技术员培训编写的讲义已经成为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班授课教材。

实施效果分析及改进方向

1.创新了高职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八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陕交职院汽车专业形成了“就业导向,三方联动,品牌多元,岗位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①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调研等形式,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据此确定“定向班”规模。②企业、学校、经销店三方联动,共同打造育人平台。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意愿,选报不同品牌“定向班”,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④ “定向班”培训内容为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接受培训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2.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均沾、互动双赢”的联动运行机制

通过上述做法,初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专业建设,提升了办学实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同时企业以低成本获得了专业技术人才,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3.校企合作下一步的推进方向

(1)加强信息化建设。校企双方的交流需要信息来传递,学校和企业都应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双方的合作在信息公开、透明、对等状况下进行。

(2)完善合作机制的自组织运行。通过制度建设推动校企联动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达到校企合作体制的优化与自运行。

(3)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良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校企联动的必要条件。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给校企合作双方足够的动力和顺畅的运行力,达到互惠共赢。

(4)建立和维系校企合作情感纽带。在政策与法律支持缺失的前提下,推动校企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因此,情感纽带的培养与维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重要部分。

(5)开拓校企合作中学校更大的发挥空间。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学校能够主动发挥的空间不大。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社会影响力的时候,学校应该进一步挖掘潜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合作模式,更好地发挥高职学院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庆华,黄朝川,王傲冰.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2]朱春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路径探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任元军,李福华.产学合作的运作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

[4]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5]祝志勇.“三位一体”校企合作顶岗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6]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7]蔺宏良,崔选盟,任春晖. 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及运行机制探讨[J].价值工程,2010,(12).

[8]李亚林.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