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单独设课,提升了实验课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素质。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项目资助:石河子大学教改项目《多专业多学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2010-029。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等诸多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生物类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该学科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开展实验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其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比色、层析、电泳、离心等生化基本实验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一向注重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将《生物化学实验》单独设课,增加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较为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传统的生化实验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中对应安排一些实验环节,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或训练性实验为主,独立的操作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陈旧经典实验多,反映生物化学学科新技术进展的实验少。生物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前沿性和交叉性,目前生化实验技术不再局限于经典的基本技术的使用。还需要和当前发展的相关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学科技术发展的前瞻性认识。

2.考核标准和授课模式不合理

当前学生学习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造就了“高分低能”的人才。以往的实验考核成绩的衡量常常以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教师在实验前将实验原理、步骤、甚至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都一一交代清楚,大多数学生只充当“实验记录员”的角色,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在教师设计好的框架里进行实验操作,将教师所讲的当成真理,自己很少去思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缺乏思考,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学生实验时间少,动手机会欠缺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校学生扩招,实验空间缺乏,实验课程分组人员较多,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减少;学生选课体系复杂,授课时间的冲突,将部分实验课程课时量缩小,实验课内容简化,无形中实验课程教学被削弱。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1.划分实验教学模块,完善教学内容

以生化技术体系作为主线,划分模块,完善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实验技术的重视和认识,既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加强了学生的技能。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实验中心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基本技术为起点,包括: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等。以生化技术体系为主线的同时,并涵盖各个相关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性质。由于我校生物学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课程均单独设立实验课程,生物学科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以“生物大分子的提取、纯化以及性质研究”为主,并结合当前生物大分子研究的前沿技术,开展相应的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例如“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凝胶过滤法分离血红蛋白”、“魔芋多糖的提取、含量测定及还原糖成分分析”等综合性实验。

2.改变授课方式,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完全按照实验指导操作的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形式交叉使用,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思考题作出研究性的探讨。动物肝脏DNA的提取实验完成后,给学生思考题“动植物总DNA或RNA提取的方法主要有哪些?以猪脾脏DNA提取为例试述每步骤主要原理是什么?如何判断所提取DNA的纯度?”让学生在查阅资料时,积极动脑思考;归纳式教学法, 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零乱的实验现象, 得出抽象的规律和原则, 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知识, 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例如细胞色素C的提取实验中,提出“试以细胞色素C的制备为例,总结出蛋白质制备的主要步骤和方法”这一问题,让学生总结中积极思考。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性、设计型实验2~3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修改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准备,配置溶液、培养实验材料,组装或调试仪器设备、测量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鼓励学生撰写一篇科技论文格式的研究报告。

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1.将以往“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

将实验教学考核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比例,实验动手操作考试成绩占40%的比例,理论成绩占到20%的比例;实验报告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主要侧重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原理分析、课后思考题认知深度的考察,鼓励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反映出每一步骤的基本原理。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仅参考实验结果无法区分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际掌握程度的局限性。

2.增加了实践操作的考核,使得学生实验过程中重视实践操作

实验操作不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现成的每一个步骤,其中包含着许多理论知识,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改掉“一观二看”的做法,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积极动手,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团队意识。实验动手操作考试中从本学期开始的实验课程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实验相关的试剂和材料由实验老师准备,学生当堂抽签决定所要考核的实验内容,重新组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并对相应的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认真仔细,操作熟练,整个实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平时学生重视实践操作以及实验时间的保证都分不开的。

3.加强实验总结

实验教学课程结束时,每组对实验课程进行总结,并以ppt形式进行汇报总结,各组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各尽其能,总结报告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整个总结报告气氛活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将本学期所开始的实验课程,从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等不同方面总结归纳,充分理解了实验相关原理。

绩效与探讨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对实验原理探究过程的引导,调动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现象与规律的探求热情,使实验课不再单纯是动手操作课程,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强化了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

作为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项目的设置,基本涵盖了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内容,通过反复的应用实践、综合演练,不断强化着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知。

3.学生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

综合型实验大的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掌握的生化基础知识,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获得了对实验课题的深度认知。这种教学过程紧贴教学大纲要求并充分结合理论教学知识点,所以是学生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4.探讨

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探讨、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1)教学计划时间与实验项目所需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2)教学面积、实验设备数量等客观因素对教学实践应用的限制;(3)网络资源如何更加有效应用并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出解决思路并进行大胆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欧阳立明, 欧伶.生物化学教学的战略和战术[J].微生物学通报,2007,33(2):181-183.

[2]韦跃宇,蔡玲斐.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5):346-348.

[3]谭红铭,黎丽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51-53.

[4]庄京, 彭卿, 王训. 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观念[J].大学化学, 2010, 25(1):13-15.

[5]金勇丰,李霁, 邵爱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86-88.

[6]罗萍.浅谈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外医疗,13:189-120.

[7]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