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及其运作机制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对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丰富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内容,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体育管理结构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依托的作用,为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体育组织 管理 运行机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K0229。

随着中国的高等学校体育的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高等学校除了需要一支具有较强责任心、高素质、专业技术精湛、知识结构合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外,更加需要建立起一个具有完善的体育组织管理与运作的体系。人们已开始利用各种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发展的规律,以发挥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大功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这不仅需要解决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随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被引入到高等学校体育管理领域,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对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进一步认识和探讨。高等学校体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校在教育模式上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校体育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运用不同学科和科学的知识来探讨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规律及其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学生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其机体进行理想培育,并提高其生物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它的任务就是强健学生的机体,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发展心智和培养高尚情操。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的管理是依据高校体育的特点、规律和目标,通过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运作的管理。高校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基础的形式和专业的形式两种情况,基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体育课、体育竞赛、竞技运动(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等;专业的体育组织形式主要针对高校的体育专业,同时还有相对应的体育公共专修和专业课程。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上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高校稳定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秩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1]目前,中国的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体育课、课外活动和代表队训练等相结合的形式,他们总体还能够适应目前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状况,但是这对构建符合21世纪的高校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体育组织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达不到国家实施终身教育的目标。在高校体育组织形式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上要进一步分析其利与弊,运用系统论的发展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较公正的评价[2]。2002年颁布和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标志着中国高校体育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技能的学习,将成为体育组织管理的目标取向。

进入新的世纪,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将会引入新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将会成为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的体育组织形式将更趋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使得体育组织工作将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能动性而服务,同时也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并吸收最新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养身心俱佳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体育组织的管理及其运作机制

高校体育组织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在内外部的管理模式上还不够完善,需要借鉴国外体育组织管理的经验模式来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事业。高校体育组织管理首先要明确体育组织管理的原则。所有的管理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因为管理的效益是考核管理工作优良的价值标准,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同样要重视效益的提高。高校体育管理就是要围绕高校体育组织这个核心,科学、高效地安排和调度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有效地实现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目标和效益的提高。人是高校体育管理的最重要的元素,现代的管理就是要处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在高校体育组织管理中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平等和尊重,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重要保障。评价一个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是要判断其结构能不能用最小的成本或代价来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目标。

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在学术科研所轻视的体育领域,利用高校内部和体育相关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和体育相关专业等资源,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组织进行科学的研究,改变体育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使高校体育由过去单纯的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运动训练等功能方式,逐步向体育研究、服务社会大众的方向转变[3]。高校体育组织的运作机制中,首先要确定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目标对体育管理工作有着指向和激励作用;管理者接着要对组织目标进行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再对分目标的完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高校体育管理的分目标可以根据体育组织中的体育教学、群体工作、课余训练、竞赛工作、体育科研等方面来开展和制订。体育教学就是要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来统一确立本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结构、内容及评价等方面内容。群体工作包括课外活动、学生体育社团、校内外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教工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主要是对有特殊运动能力的学生进行的招生和训练等管理方面的内容;高校的体育科研工作中应当对体育教师的科研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保证,制订相关的考核和奖惩标准。

在明确体育组织管理目标后,就要确定高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首先要在财务与经费上进行管理,财务预算的拟定要合理,收支明细表要规范;第二,在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管理上要认真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相关规定,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第三,要加强体育组织信息工作的管理,包括学校各类的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的考核资料的归档和立案;第四,要建立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建立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和咨询中心,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测试[4];第五,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上,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历水平,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

高校体育工作质量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高校体育组织的运作与管理, 而管理的成就取决于管理者对体育组织的原则、目标和实践的设定与实践完善程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体育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从体育组织发展趋势来看,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到田径、游泳等等体育组织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已由最初的极少数学生发展到现在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青年教师等等参加的庞大队伍。其活动层次和领域不断扩大,活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中心。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设计主要工作包括对管理层次、管理部门和权责的划分。体育部门领导要制订本校的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认真履行体育上层组织的计划和政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情报并授权下属部门分担相应的任务,控制体育组织内部的联系和沟通,并代表本校的体育部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高校体育组织还需要设计相应的管理规范,确定各项体育组织管理的工作程序、标准和要求等。例如,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制订体育组织管理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实施的办法。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把体育组织建设纳入到正常的体育组织管理发展的轨道。在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设计上要根据设计要求,配备各类管理人才,人才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工作,这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取决于这个因素。体育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动态的封闭循环系统。具体地说,一方面,通过人才创造性的劳动,合理的人才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体育组织系统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通过直接培养体育组织系统内部人才和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增加人才存量,促进人才流动,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并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改造体育组织系统的人才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5]因此,管理者需要通过人才的合理配置来达到各尽其才,创造出良好的人才环境。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及其运作取决于管理者对体育工作目标的合理确认,对体育组织实践的熟悉程度和全体人员的积极配合。高校体育组织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付出高度的责任心来落实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目的、任务,这样高校体育工作组织管理就会更加健康的运作和有序的发展。

总结与建议

我国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尝试,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但随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提出的要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现有的体育组织形式已不满足培养高校优秀人才的新趋势。这就需要对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关心、支持,需要管理者付出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这项工作,做到以身作则, 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 体育组织工作就会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由以前的健身为主转向以全面育人为主的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不但要达到锻炼学生体能的目的,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这时候体育内容的安排不能再固定在某几项技术的掌握上,而更应安排一些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及原理, 以及如何养生与保健等内容上面来,重在促进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为此,笔者对高校体育组织的管理和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逐步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通过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挥的教材与教法, 让体育课成为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提高体育活动兴趣的手段,强化“自觉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作为体育学习的主体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愉快地在体育方面得到教育和发展。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健全体育教育的结构, 通过发展不同的体育组织或体育协会来系统承接和完善高校体育内容和形式,在体育招生政策、学籍管理、运动训练、竞赛制度方面不断积累经验,使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这对学生以后的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通过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来开设专项体育课或裁判员的培训班, 重点是针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进行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对体育实践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 逐步向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间接兴趣和爱好方面发展, 进而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第四,完善高校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组织参与式管理模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完善体育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针,更加重视高校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领导能力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使得高校学生在体育训练与学习方面达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洪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组织与管理体系及其运作[J].网络科技时代,2008,(4):84-86.

[2]James A. Michener. Sport in America[J].2000,(11):34-55.

[3]吴春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4]Bennett et.Compar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Brucel a[J]. 1999,(09):11-17.

[5]李萃英.人才环境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