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动漫教育存在两种倾向:轻视动漫商业化特征和盲目跟进企业需求。在我国动漫产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需求。高校动漫教育应实现差异化培养,针对行业需求准确定位培养方向,根据自身特点深度挖掘潜力,做到供需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高校 动漫教育 行业需求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动漫艺术的商业应用范围急剧扩展并形成了宏大的经济产业链,被称为21世纪知识经济核心产业,是IT业之后全球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动漫产业在政府的扶植下,近年来以40%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形势喜人。然而,与产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动漫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其中高校动漫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截至2009年,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本专科院校达到1279所,动漫相关专业达到1877个。但是,据中国电视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数据表明,全国动漫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多达60万人, 而高校毕业生真正从业人员目前仅有7000至10000人。而据中国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发布的最新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2010年排名第一,自2008年以来,该专业连续4次入围“失业率最高专业前10”。这种现象表明我国高校动漫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固有矛盾越来越突显。

高校动漫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动漫行业的商业性本质与产业化规律不够重视,导致发力方向不够明确,往往南辕北辙,热心屠龙之技,学生在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后却完全不适应市场需求。

商业动漫属于消费性视觉文化产品,与既往高深、自足、静观的文化不同,具有大众化、沉浸感、审美平面化、快餐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象牙塔内具有自娱精神与条件的艺术教师所鄙夷不屑的。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了动漫行业需求难以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消费性图像制作有着自身的明确要求与目的,正如古典大师在接受订单时有着明确的任务与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要求与目的,艺术便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游戏,而是真正变成一门手艺。“手艺”是动漫行业的准入证,即使专业的艺术家,也不一定能轻松地成为动漫人。动漫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具有十分严格的行业规范,按需生产是最基本的要求。无论什么样的造型技巧与创意头脑,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并达到所要求的形式与内容标准,都不能算是有“手艺”。对手艺的轻视,以及练就手艺的系统性方法的缺失,是高校动漫教育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重要原因。

随着产业化分工的逐渐细化,动漫行业全才式的人物已经不可能存在了。现在,即使一个MAYA软件想要做到全面精通都是匪夷所思的。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视觉诉求,使得科学分工与流程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而从业者专精一门几乎是唯一选择,样样懂但样样稀松的从业者是很难在行业中生存下去的。而目前许多高校动漫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往往驳杂不精,只要跟动漫相关的都往里塞。常常可见开了20多门课,门门关联不大。培养出来的人才样样都学过,样样都达不到基本的行业水准。这充分暴露了高校对产业化规律不够重视。

其二,与第一种情况相反,很多学校矫枉过正,片面追求就业率,盲目跟随企业的需求。这些学校往往过于侧重纯粹的制作技术培养,层次十分单一且低端,导致大批人才拥堵于此,形成我国动漫人才既过剩又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我国动漫产业方兴未艾,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全球动漫产业链的末端。因此,至今很多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低端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这种需求功利性明显且变动性极大,往往只要能完成生产流水线上的特定任务即可。这种人才的养成,社会培训机构通常在3~9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且十分合格。在此类人才市场的竞争中,高校培养周期长,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几乎是发挥不出来的,而盲目跟进又未必能扭转败局。

动漫产业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其技术与规范是不断提高与变化的,而作为商业文化,其流行趋势与风尚转变又是极其不稳定的。社会短训班的优势在于即时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人才,教学内容与师资配置极具针对性也极灵活,而高校几乎是做不到这点的。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的相对滞后性,如果只偏重于片面的制作技术培养,以高校的设备与师资的更新速度来讲并不能真正与行业需求顺畅衔接。很多高校片面理解“产学研”结合的概念,仅在学生临近毕业时选择低端制作技术为内容,免费甚至交费为企业提供廉价的生产劳动力,作为解决就业的手段。当实训内容与在校教育关联甚少时,四年的大学教育就显得相当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便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社会培训与众多高校同时瞄准这种低端人才市场时,人才的拥堵则成为必然。这种为“衔接”而作出的“衔接”举措显然不能真正解决供需衔接问题。

从长远看,高校动漫教育不力,将使我国动漫产业链起始端先天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显,会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使得高校改进动漫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模式成为燃眉之急。

高校动漫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动漫产业核心产品直接产值从“十五”期末不足20亿元,到2009年已经达到64.3亿元,2010年突破80亿元。动漫产品数量剧增,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但令人担忧的是:产量的突破并没有带来品质的提升,中国原创动漫不被消费者所认可的问题依然未能有效解决,成为动漫产业高速发展中的一个最大隐患。相对于美国、日本我国动漫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明显,产业链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低下。缺乏精品、缺乏有创意的文化符号的生产机制导致应有的本土市场份额不断流失。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度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在新的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动漫游戏产业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心和信心,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关乎国家政治与文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动漫产业链逐渐完善与改进是必然趋势,而动漫企业本身必然更多地向创意型、成熟型发展。由此对人才应急式的需求状况也必然有所转变。对于高校动漫教育而言必须注意这两个趋势。

首先,动漫产业重点逐渐从代工到原创方向转移,从在产业链末端求存发展到试图在上游壮大。这种趋势导致人才需求从技工到专业人才的转变。有手艺、有文化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重视,而单一的“数字民工”则会慢慢淘汰。目前,国内动漫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以中小学学历居多,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对于提升产品文化价值、营造本土品牌形象有着先天性不足,阻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成为打造中国动漫产业链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因此,随着产业重点的转移,相对的人才需求重点也必将发生改变:企业不仅要求从业者能制作合格产品,更要求他们能制作精良产品。这种趋势使得动漫教育不仅要重视手艺的专精,还要重视文化内涵的提升。

其次,动漫人才需求正向多元化转变。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漫艺术的外延性应用逐渐扩展,与其他艺术学科、最新数字技术、现代化经济运作模式都有着广泛的、多层次的、多形态的交织与融合,其内涵与商业应用范围急剧扩展,涉及到影视、游戏、网页、UI界面、交互影像、动态影像展示、新媒体艺术、数字出版物等多个领域,这势必带来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过去单一的以动画片制作为培养内容的方式显然不再合适。从培养模式上来看,行业需求将使得过去“大而全”但整体水平低下的模式逐步遭到淘汰,“小而精”但特色突出的模式将赢得较大的需求量。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动漫产业的新形势将使得高规格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而技能的专精与文化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远非社会短期培训所能解决,高校动漫教育越来越有必要。而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高校发挥培养周期长,教学资源丰富的本有优势。

差异化培养,有效解决供需衔接

在我国动漫产业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特殊时期,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既要加强手艺的训练以符合当前行业规范,又要培养出超前于目前企业需要的复合型能力,但同时又缺乏相关教学资源与经验,这些矛盾使得高校动漫教育开局艰难。高校动漫教育一定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引进大量的人员,依据同一个模式发展吗?只能说未必。高校动漫教育的发展当然必须紧跟时代需求与市场变化,但是只有在动漫领域万象交替的变化中抓住一些不变的本质,发挥优势,站稳脚跟,才有能力有资格去应变并有别于应急式的短期职业培训。

动漫中仅“动画”一项的学科体系就十分庞大,除了极少数学校,大部分普通院校都无条件组建起完整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从事动漫教育,就像要为航天事业服务不一定要自己能造出飞船来。相反,产业分工的细化与专门化提供了高校创办动漫教育更好的契机,动漫产业的外延化发展也要求更多院校根据自己特点为企业输入不同类型的人才。根据自身特点,瞄准动漫行业的某一领域发力,以专注力做好本分工作才是发展之道。很多高校动漫教育现状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在于未能将高校艺术教育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其问题的实质是思想与观念未能及时调整与跟进。

在近些年动漫教育方法与方式的探索中,部分学校已经开始着眼于自身优势潜力的开挖,其经验为高校动漫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凭借清华前沿技术的优势,使动画与信息设计专业相互交叉,将动画专业归入信息艺术设计系,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动画开发与设计中成效突出;北京印刷学院在自身即有学科的基础上,将动画与数字出版物的设计相结合,在出版领域发挥了动漫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其技术优势以及国家级项目优势,将动画艺术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在虚拟现实动画、UI界面设计、影像交互设计等领域取得了成绩。这种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强化高校即有专业之间互相合作的能力,通过拓宽各专业学科发展空间来进行的动漫教育,被称为差异化培养。是目前解决高校动漫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衔接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个途径可以充分发掘高校动漫教育的潜力,为我国文化产业战略方针的顺利实施作出应有贡献。

差异化培养方略的实施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对行业状况的深入了解、对未来趋势的精确预见、如何选择与定位、如何发挥即有资源优势、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如何协调厚基础与宽口径等,无不考验着教育单位的能力与设计智慧。然而,实施差异化培养方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差异化培养可以使高校动漫教育由跟随转变为引领。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与技术的创意和创新,从某种角度来说,创意与创新是整个产业链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整体产业能否产生巨大利益的先决条件。而动漫企业是营利单位,商业性与功利性的特征必然导致跟风多于创新,而在这一点上高校的文化事业单位性质恰恰可以发挥作用,无论是文化创意还是技术创新,只要有针对性,必然可以达成双赢。在人才培养方面,某方面专精的创意与创新人才必然为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这样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将在新的层面上取得一致,而高校也将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主动权。其次,差异化培养可以使高校动漫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更易于衔接。差异化培养由于发力方向明确,高校教学资源更易整合统一,在较长的培养周期里就有可能真正实现 “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

无需回避,高校自身的特点与限制使得学校教育与学生就业之间不可能完全“无缝衔接”,但是只有当学校教育更系统、更有针对性时,产学研等教学实践与就业实训的开展才不会成为临时抱佛脚的狼狈举动。在全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动漫人才供需之间的衔接问题,而差异化培养的办学思路在有效克服高校动漫教育中的固有问题、解决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不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