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说,他是周家的上门女婿。

在我们和周蕖交谈时,顾明远一直坐在周蕖的旁边,偶尔会插几句话,略作补充。这是我们和他第二次见面。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一个星期前,在他的办公室。

2008年4月15日,在北师大英东楼,我们头一次见到了顾明远教授。顾明远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学科组长等职,并曾在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任两主席之一。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虽然已经从北师大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还在学校有不少的兼职,实际上是退而不休,因此,这里还有他一间办公室。

79岁的顾明远头发花白,但是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焗油、染发,而是任其自然。因而看上去朴实、自然,有长者之风。

出生在江苏江阴县的顾明远讲一口江苏普通话,慢但不啰唆,坦诚而随意。

很多人认识顾明远,因为他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校长,是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还因为他一直呼吁在中小学校,停止评选“三好学生”活动。

最近,顾明远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缘由很简单。身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在重庆青羊区基础教育座谈会上再次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停止办奥数班。他认为,目前三好学生的评选,实际上已经走偏了方向,“三好”变成了“一好”(成绩好或听老师话)。这样评选出的三好学生,往往只是学习好或是听话的“乖”学生,偏离了评选的初衷,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同时,从心理学上讲,评选三好,把学生从小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造成了分等级的压力,这是最伤害学生的,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不合,与教育的民主性不合。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这一观点,早在10年前,他就曾经提出来,并且在各种场合,都有表达。

此话一出,各种声音吵成一团,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过去只有传统媒体参加的论战,如今由于网络媒体的参与,更加热闹。一个观点激起这么大的风浪,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这个命题可能击中了什么要害!

顾明远讲这话恐怕是有感而发。

1951年,年轻的北师大学生顾明远被教育部选派到苏联留学,选派的理由不外乎根正苗红,学习优秀。在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顾明远是个活跃分子,虽然个子不高,但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国度,他和周蕖由同学发展为恋人。刚恋爱时,他既不知道周蕖的父亲是高干,也不知道她还有两个著名的伯伯。

顾明远笑道:“后来慢慢知道的。我的照片也寄回国了,她爸爸妈妈也看到照片了。”

看到照片的周建人夫妇,对女儿的选择很满意,没有提出任何意见。

说起来,顾明远的身世和岳父还真是有相同之处,周建人是8岁丧父,顾明远也是在8岁失去了父亲。那年他当教师的父亲离家,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了,剩下母亲一人带着他艰难度日,是母亲含辛茹苦送顾明远一路读书,一直到顾明远学成回国,他们家借的钱还没有还清。

周建人夫妇知道顾明远的家况后,周夫人王蕴如就开始每个月给顾母寄钱,资助她的生活。也就是说,虽然女儿他们远在苏联,还没结婚,可在国内,周家已经把亲家给认了,而且是认了一门穷亲戚。

亲家早就认了,结婚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回国后,顾明远没有直接回江苏老家,而是回到了北京,直接进入了周家,和周蕖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大典,周建人只邀请了杨之华以及民进中央的几位领导徐伯昕等人,还有嫂子许广平和侄子周海婴夫妇,其他人都没有通知。再就是顾明远他们十几个刚从苏联回来的同学,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大家在中山公园吃了顿饭。周建人送给新人的礼物是一对水晶图章,分别刻着女儿、女婿的名字。

结婚后,顾明远和周蕖就住进了周家,其间虽然也有一些分合,但他们两人大多数时间,还是和周建人住在一起,尤其是周建人从浙江回到北京安居后,他们就侍奉左右,直到去世,累计在一起生活了28年。

婚后不久,孝顺的顾明远回到江苏老家,要把母亲接到北京居住。但老母亲死活不肯走,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为支持儿子上学曾四处借钱,如今这些钱还没有还完,所以她坚持要把借人家的钱全部还清之后,才到北京和儿子团聚。这一坚持,又是好几年。到北京后,顾母也住进周家,帮助操持家务,周氏三姐妹的几个孩子,都曾得到老人的照顾。

顾明远的母亲也姓周,娘家在江阴也是大户,上过几年小学,能读书看报,在乡里算是新式女性了。在家乡,她要侍奉公婆,整日劳作。即使自己的丈夫弃己而去,她也没有丢下公婆不管,依然照顾着年迈的老人。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是她宁肯自己再苦再累,也不退却,坚持要让顾明远读书,支持她这个理想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家的儿子长大后,能比那个抛弃自己的人强。她告诉顾明远:“一定要争气,将来要超过你的父亲。”虽然,他的丈夫只是个中学教师。

顾明远深情地说:“母亲从小教育我这种不卑不亢的精神,对富贵的人不低声下气,对贫穷的人富于同情。”

顾明远和周建人两人业余爱好都不多,共同的爱好就是看书。但二人在生活中交流的话题还是蛮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周建人一讲就是国家大事和历史上他熟悉的那些人物。

顾明远回忆说:“他住在医院里,最后还给我讲,秋瑾是怎么搞革命的,当时是个什么样子的,谁出卖了秋瑾,好像最后一次给我讲的这个事。”

顾明远认为,岳父周建人对他最大的影响是人格上的,他曾在文章里写道:“我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但又生活在周围都是望族的环境中,因此,滋生了虚荣心和庸俗性。但与周老一起生活以后,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克服着我思想上的缺点和弱点,注意到人格的修养。”

顾明远多次提到,岳父和妻子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帮助他摆脱了虚荣心的束缚,进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他讲得很由衷,话也蛮重。每每听到此,我都心生敬意,敬佩他的勇锐和坦诚。我觉得他的这种坦陈和解剖太犀利了,犀利得让一般人难以承受。

虚荣心人皆有之,有大有小,平时可能并不显现,偶尔也很可爱。有时甚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没有虚荣心,也就丧失了发展的愿望。只有虚荣到了极致的时候,这颗心才会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而真正的强者,则会把虚荣心调控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习惯用人生的定力,战胜虚荣,就是常说的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随心所欲,做到此,站起来是大家,坐下去是大师。看看周围,好像都是这样的。

顾明远讲话语调平缓,条理分明,逻辑性很强。我们在交谈中,不时有人进来给他送请柬,邀他参加各式活动,看得出他的时间安排确实很紧凑。

顾明远呼吁在中小学校取消“三好学生”的评比,但在家里却是名副其实的“三好生”:好女婿、好丈夫、好传人。

周建人自己有个愿望,他不愿做委员长、主席,他的理想最好当一个大学校长或者是图书馆的馆长。这个愿望,顾明远代他实现了。当然顾明远实现的远远不止于这个愿望,重要的是,他让这个家族的教育思想传播光大了。

几十年来,顾明远“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他一直在教育战线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我们先用事实说话,罗列一部分他的成就。

1991年,顾明远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共产党员标兵”称号。1998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1999年,获北京市“人民教师”的最高荣誉称号。

他与其学生合作编写出版的《比较教育导论》于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2001年9月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教材)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12月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主编的《战后苏联教育研究》,客观、公正地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联剧变之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成为战后苏联教育研究的“封顶”之作,并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主编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一书,于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获第四届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他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5年荣获国家图书提名奖,199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这些成就足以看得人头晕,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不论是立德、立言、立功,还是为人、为师、为官,顾明远都能光前裕后,笑看人生了。

不过,我觉得,顾明远真正的大家之言,反倒不在上面那些奖项里。

顾明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顾明远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顾明远说:“教育立法刻不容缓。”

顾明远说:“师范生应免费上学,要吸收优秀青年当教师。”

顾明远说:“应该取消三好学生的评比。”

顾明远说:“取消奥数班,奥数班摧残人才。”

这些话都是有的放矢,有的很尖锐,比如“取消三好学生的评比”,有的很具体,比如“师范生应免费上学”。前面的话是对大众媒体讲的,后面一句则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讲的。

之所以说尖锐,是因为这些问题不纯粹是简单的教育问题,也不是一些学者关在教室里研究出来的。开门办教育,用社会发展的眼光谈教育,用人性的思索考量教育,站在世界的高度认识教育,才会有上面的言语。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应该讲的话。

就拿“三好学生”评比来说,很显然,这是个教育问题,但更是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因为我们的信仰阶梯,是由少先队、共青团到共产主义延伸构成的,而与之相对应的代表我们进步和荣誉的阶梯,便是幼儿园的“小红花”、学校的“三好学生”、单位的“先进个人”,最后再到各种各样的全国“劳动模范”。这是依附在我们现有体制上的成长之路和荣誉链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规矩。假如突然抽掉其中的一项,大多数人都会迷茫:怎么衡量我在学校的表现啊?怎么证明我的优秀啊?当然,如果你步出国门,你就会发现,美国的学校没有三好生,挪威的学校也不搞这类的评比,但好像也没有影响到学生的进步和成才。

至于说“三好学生”评比该不该取消,恐怕只有等历史来做决定了!

2008年是教育改革开放30年,顾明远为此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单就题目看,和他岳父30年前提倡解放思想的想法是一致的,很难说,他们之间有传承,或谁影响谁,或者说,二者根本就是风马牛。但是,他们观察社会的角度是一致的,倡导的改革思路是相同的。有这一点切合,就足矣!

我们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没有看顾明远喝一口水。只是不停地调整他靠在腰后面的坐垫。那是因为他长期久坐,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换个姿势,可能舒服一些。

去年,顾明远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做了一个小结,出了一本书,名叫《顾明远教育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教育生涯,里面收录了他多年的教育研究文章,以及对国外教育的认知,视野开阔,内容翔实。他特意送一本给我。在这本书中,顾明远特别提到了对他一生有过重大影响的四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周淑贞,一个是远表舅章臣标,一个是岳父周建人,一个是妻子周蕖。

家庭生活带给人的滋养是平和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亲友之间,影响是相互的。一个好的家庭,就好比是一个修理厂和加油站,年少时,父母就是这里的工人,我们的车子剐蹭了,轮胎没气,油箱没油了,车灯不亮了,只要回家,父母自会调理好,不会影响明天的狂奔。人到中年,妻子或丈夫就是这里的工人,一样会保证你的正常。晚年了,儿女则成了这里的工人,他们的任务同样是修补好这辆老爷车,让他多跑几年。这样的家庭,人人奉献,大家受益,社会进步。

在书中,他总结了四句人生格言作为座右铭:

像松树一样做人——坚挺不拔

像小草一样学习——随处生根

像大海一样待人——容纳百川

像细雨一样做事——润物无声

采访结束后,他一直把我们送到电梯口。

来源:人民网《大家风范——我所知道的民主党派领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