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空间自由的生态环境更加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要努力抑制自由生态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积极培育健康、和谐的网络自由生态环境,为自由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网络空间 自由的生态环境 特征 二向性影响

自由是关系性范畴,自由的生成、存续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现实条件和环境,这一存在条件和环境的总合就构成了“自由的生态环境”。网络正在“根本性”意义上改变着自由的生态环境,影响着自由生成、存续、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网络空间为人的自由提供了一个新的、虚拟的认识及实践环境,它拓展了人对自由生成和发展的能力,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生存视野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也给自由的生成、存续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使自由游荡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使一些人的自由意识左右摇摆。因而,分析网络空间对人自由实践的二向性影响、揭示自由生态环境的特征,对于提高主体的信息素养和自由能力,促进网络空间人的自由运演历程的良性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对主义和自由主义思维泛滥

网络空间自由的生态环境是现实自由“实”的生态环境和网络空间自由“虚”的生态环境合力缔造的结果,因此网络空间需要的思维是虚拟与现实相统一的思维,是在虚与实的矛盾运动中获得真理、求得自由的思维。但相对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却是当前网络空间充斥的主要思维方式,二者过分张扬个性,过分强调真理和自由价值的相对性,在相对与绝对、个体与社会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相对主义和自由主义思维的泛滥,必然导致网络空间范围越来越广的自由相对主义思想及泛自由主义行为的蔓延。

自由信息的多源性与自由意识的多向性

网络空间信息的多源性,拓展了自由传播与发展的路径,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这将大大增加自由运演过程中的社会民主程度,并进一步推进现实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与此相伴的另一个问题是:网络在使人们对信息选择更加个性化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自由意识出现多向性特征,各种各样的信息污染使得自由思潮泛滥成灾,导致真正自由的遮蔽以及自由信仰和功能的稀释化,自由意识的多向性稀释了自由的社会价值,使网络空间人的自由呈现出越来越多相对性和主观性特征。

主体自由素养的二向发展

在网络空间,借助于计算机虚拟技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得到极大增强,人的思维驰骋的空间得到扩展,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掘,以致人的自由素养在虚拟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并得到充分展现。但另一方面,过多信息使人们对信息的免疫力越来越低并对周围事物失去基本判断,人赖以判断事物的基础塌陷进而导致了大脑可以在一瞬间到达任何地方,而人的身体倒似乎成了障碍,“脱离肉体效应”以及“网际自我异化”、“网络沉溺”等现象严重影响人的自由素养。

自由意识的整合与分裂

自由意识的整合意指网络空间人们的自由实践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互动共生的交互性、群体性、整体化运动状态。网络的开放性、即时交互性使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自由融合,“网络共和国”只要遵守双方或多方共同认可的理念、规则和宗旨,就可达到求同存异、自由合作、共同创造的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大家对于自由的认识、实践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贡献,自由不再只是个别人的“宠物”,而是大家的“财富”。单纯的、单向的主体性,被双重的、多向的“主体间性”所代替,自由由众人共同认知、共同推进。

自由意识的分裂是指网络空间人们自由意识虚拟化、瞬间化、程式化、片段化、淡弱、分解的瓦解现象。人机界面的窗口化使得网络空间自由的运演愈来愈瞬间化、点击化、片段化,网络自由成为千篇一律的程序自由,人追求自由的实践沦为轻而易举点击鼠标的机械行为,界面的程式化、窗口的点击性代替了自由意识的鲜活性、自由实践的生动性,自由的魅力、崇高感、优越感不断减弱,人们越来越失去对自由进行深度思考的兴趣和耐心,于是许多网络自由的实践者也就沦为无差别的单向度的人。

网络话语霸权对自由的污染

“网络话语霸权”也称为“网络帝国主义”,是数字化生存领域存在的霸权和帝国主义的一种概括。一些人或集团,为谋取自己的私利可能不择手段地随意歪曲自由的本质无视自由发展的规律性和自由意识的客观性,利用自己在虚拟技术方面的优势,形成新的文化帝国主义。“在网络世界,真理被权力和欲望所污染,自由总是即刻、暂时和瞬间的,真理的重量、自由的价值等价于话语霸权飞溅的唾沫”。目前,西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的结构、体系和文化,它们对“文化多样性”构成很大的威胁,没有文化多样性,就失去了资源共享的前提;没有资源共享的需求,最终将导致虚拟空间的萎缩,危及虚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最终影响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网络空间自由生态环境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空间在传播自由,自由也在重塑着网络空间。目前,尽管网络空间给人的自由带来了各种各样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问题,对人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它是人类超越性实践活动生成的结果,随着虚拟实践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人的自由素养的不断提高,我们必将看到一个“和谐”、“绿色”、“干净”的网络自由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刘建洲.“网人共生”的理想社会——虚拟社会中人类生存方式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0(12):37-38.

[3][英]以赛亚·伯林.胡传胜译.自由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