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高等教育背景入手,分析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背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针对自己专业特色、学科与地域优势、学生和教师特点从旅游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以解决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实践能力差和国际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

[关键词] 旅游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 教学创新

该论文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改项目”部分成果

引 言

欧美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新的经济体与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老牌经济体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与博弈,国家实力在这种博弈与竞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何为国家实力?不管是 “硬实力”、“软实力”或所谓“巧实力”,归根是人才实力。世界各国间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人才强国”国家战略总目标和“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概念,并强调高等教育对人才造就和人才输出的不可替代性,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强国”战略重任。中国旅游快速发展到今天,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体制转型、管理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旅游消费模式变迁等一系列挑战,传统的旅游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如何培养旅游基础知识扎实、旅游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国际旅游人才是摆在旅游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很难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眭依凡,2011)。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充足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中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高能耗、低层次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加工产业带动低价格产品出口换来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显然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所急需的各类人才,我国目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在2005年的调查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指出:2005年中国有310万名大学毕业生,是美国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主要原因是“缺少实际应用技巧、糟糕的英语水平”;未来10年,中国将需要7.5万名拥有一些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但目前只有5,000多名;中国大学教育只注重理论教育、书本教育,无法提供实用的和团队工作的技巧;中国每年有 60万名新工程师“诞生”,比美国多出9倍,但仅有1.6万拥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用能力和语言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题”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刘延东(2011)也坦诚“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分析我国大学教育理念的问题时眭依凡(2011)指出,我国大学普遍存在“育人使命意识淡漠,尊师重教理念淡漠,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和文化理性失偏”等问题。如果不从理念上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在近期内很难满足经济发展转型对人才的需求。

2.旅游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数据分析,近十年期间,中国旅游主体人才占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24%以上。目前,中国已由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7000万人,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50万人(王志发,2010),中国旅游业每年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郑向敏等,2010)。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教育蓬勃发展。目前,中国开展旅游教育的院校共有1775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810所,中等旅游职业院校965所,共有在校学生84万人,专业教师3.8万人(王志发,2010)。按常理来讲,中国旅游人才应该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旅游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说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中国旅游业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旅游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大量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黄文,2008),中国的旅游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人才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从整体而言是正确的,但是旅游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就旅游专业来说,过分强调拓宽专业教育不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所谓的全才无法为劳动力市场所接受。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空泛、专业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与旅游行业需求明显错位,导致旅游教育对旅游人才供给的结构失衡。旅游教育模式不灵活,导致旅游教育对旅游人才供给的素质偏低。有些旅游院校与旅游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方式落后,不能对旅游行业需求变化和新业态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旅游教育国际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大多数实践教学和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培养出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3.学生职业规划与旅游业人才需求错位,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主要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大部分。目前,我国酒店的就业按职论薪,不考虑学历和学位,加之起薪低导致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酒店就业率低。对于一些无奈选择酒店就业学生来说,也是过渡性就业。事实上,大部分旅游管理学生对于酒店工作性质不十分了解,加之酒店管理严格,劳动强度大,员工流失率很高,平均为25%~45%。旅行社过去一直是旅游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旅行社体制的改革,旅行社考虑经营成本几乎不养专职导游,导致专职导游人员很难生存。和其他外语专业和一本专业就业相比,外语导游工作强度大,收入不稳定,个人发展前途受限。另外,由于旅行社行业管理不规范,导游行业中出现了很多“潜规则”,致使媒体对导游工作的负面报道多,影响了导游工作的形象,因此外语导游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就业渠道如旅游景区、旅游政府部门,因为需求量有限,加之是按公务员标准要求,竞争大、门槛高,目前不是旅游管理的主要就业选择。

4.学科设置及教学模式难以造就多样化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面对庞大的旅游产业,出现了“大产业、小学科、小专业”的尴尬局面。由于旅游行业组成的多样性和行业间的差异性,使得毕业生即使在行业内就业也面临对口问题,诸如饭店业、旅行社业、会展业等。在工商管理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满足管理学主干课程的学分要求,还要满足工商管理学科的学分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旅游管理对口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因此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杂”、“虚”、“浅”、“重”、“乱”的局面。虽然这种观点有些过于悲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其结果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相比专业知识不系统,管理能力弱,和高职学生相比专业技能不突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旅游企业在管理层面喜欢用工商管理学生,在实操层面喜欢用高职学生来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5.跨学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矛盾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晚,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是依托管理、经济、地理、历史、中文、外语等学科和专业建立起来的。凡是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都有其明显的传统专业特色,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转型也是基于传统专业来进行,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研究较少,以人设课现象比较普遍。就外语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来的课程设置来说,在总课时量不超过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满足管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要求,还要安排足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既要克服以往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知识面窄,应变能力较差的问题,还要照顾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技能课,挑战性特别大,做不好就是两张皮,失去竞争优势。

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旅游高等教育的问题可归纳为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国际化和实践能力四个焦点问题。

1.培养理念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国家这两个文件足以引起旅游高等教育者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因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有什么样的占主流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张国骥,2005),按照眭依凡(2011)的推理,人才培养理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的国情、教育体制、地域、生源和师资等差异决定了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绝对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旅游高等教育的定位应从市场需求的纬度和深度、高校本身专业的特色和旅游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三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孙峰,2010)。应借鉴国外国际著名旅游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经验,如瑞士洛桑旅游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普都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澳大利詹姆斯库克大学、格里菲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具有显著的专业特色和明确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紧扣市场需要、目的明确,技能培训针对性强,在强调厚基础的同时,专业口径不能太宽泛。

2.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最近一个公司对招收学生只提出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1) 能用英语接听电话;2) 能用英语通过E-mail与客户沟通;3)懂得会展基本知识,能够制作简单的会议日程、制订并实施接待计划。这种看似简单的要求实质上体现了香港理工大学Witt教授对现代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总结。Witt教授认为旅游人才除了具备领导旅游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基本的商务能力,即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综合能力,即具有全球化视野、交往能力、辩证的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旅游教育只是提供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培训。就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他们没奢望从学校招总经理,他们只招收具有专业知识、实际技能和实干精神的员工。实际上,企业对旅游教育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旅游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并结合市场的需求,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培养的同时,有针对地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和技能课,就能制订符合市场的培养计划,就能避免课程设置的“空”与“虚”现象。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培养目标,在明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对本专业定位的了解,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便帮助学生制订符合实际并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计划。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业盲目、学非所用等问题。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旅游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创新

现代服务业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旅游教育中实践教学是衔接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纽带(冯冬明,2011)。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罗森旅游管理学院将自己的校园建成一个四星级酒店,校园、教室、办公室、餐饮等管理全部按照酒店模式管理;瑞士洛桑、香港理工大学建设自己的实习酒店,地处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利用地理优势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在酒店兼职等方式来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国内部分旅游院校建设自己的实训室,有的实行校企联合模式以解决实践教学问题。显然,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国内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无法与之相比,这就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不能只谈理想状态下应该进行实践教学,而应考虑学校自身专业的特点,开创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培养一支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实践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邀请旅游企业、政府主管、旅游研究机构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将来工作的性质和要求,用人单位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彼此了解,减少了彼此磨合了解的周期。

4.国际化办学与教学模式创新

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服务业注定是国际化的服务业。旅游高等教育应该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深入研究。首先应做到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设置国际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国外与自己定位相近专业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便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交流可以从教师交流开始,逐步拓展到学生交流,学分互认等深层次交流。其次应做到主干课程内容国际化。选择几门核心课程,先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授,配中国教师助教,然后再派国内教师到国外学习,重点准备1-2门课程。教师交流是促进教学内容国际化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的统一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交流,国内学校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国内学生申请国外大学也比较容易。因此,课程国际化是国内旅游教育能否真正融入国际旅游教育的主要标志。双语教学是课程国际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虽然双语教学在国内仍有不少的争议,但是,双语教学在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作用不容置疑。首先应明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学内容国际化而不单纯是提高语言水平,语言只是手段。当然,对一些概念的解释和翻译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双语能力也是学生国际就业竞争力之一。应注意的是,吸引国外留学生的不是某个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中国法律和政策等外国教授无法讲授的课程。有了与国际同步的课程和与国外大学广泛的接触,就可以展开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和实习项目,让学生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以便更好地定位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

结 语

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制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旅游业整体就业环境;实践教学的实施依赖于学校的财力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旅游专业的国际化程度取决于本专业的学科和教师专业背景、学校的地域特色、学生的层次和外语水平。只有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arrell, D., Grant, A., Address China’s Looming Talent Shortage [J],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05 Report.

[2]冯冬明.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0(7):47-49.

[3]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2-2/07.

[4]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九大任务[J].山东高等教育,2011(03).

[5]黄文.中国旅游迅猛发展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J].中国教育[EB/OL]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8-12/09/content_16918571_2.htm.

[6]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课题组.中国未来与高校创心20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马勇,吴娟子.中国高等旅游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创新战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8]孙峰.基于战略产业的中国旅游高等驾驭创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1):40-42.

[9]王志发.在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词[C].中俄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3-6.

[10]张国骥.论美国的教育理念[J].求索,2005(3): 103-105.

[11]郑向敏,范向丽,陈建平.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化现状研究[C].中俄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17-3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旅游教育走过30年五措施推进旅游人才建设”[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08-12/2008-12-9-11-3-8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