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三分之一强的新建本科高校,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结果表现,更是推进大众化进程的一支生力军,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特征。西安文理学院在2003年升本后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两内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新建本科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理念,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决定培养什么人,模式决定怎样培养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成为新时期开拓高等教育新境界的着力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支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于其他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何构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导向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服务面向、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与业界合作的人才培养需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新建本科院校的上述五个特征,是基于两个基本方面:地方性和应用型。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第一,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我们不排除个别的也去培养学术型人才,但基本上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应该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这两条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培养过程的整合性、知识的综合性等。”[3]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渐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共识,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能力特征、知识结构多样化的特征、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和综合素质高的特征,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等教育从“知识传承教育”到“知识创新教育”转型,使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增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两内两外”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西安文理学院地处高校林立的西安地区,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学院破解自我发展难题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学院把实践创新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教育思想,转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观念,总结实践成果,形成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贯通,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两内两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纵向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先后三次分别组织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着力做了五方面的改革:一是探索“平台+模块”多种的实现形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国外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等,在学程结构上探索“3+1”、 “2+2”、“1+3”、“1+2+1”等多种组合形式;二是课程构成和课程体系突出选修课比例(30%);强化实践教学,文科不得少于20%,理科不少于25%;三是规范课程(归口管理、统一编码);四是重视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鼓励各专业探索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与第一课堂结合;五是强化学生科学研究和顶岗实习。新的培养方案突出紧贴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高等教育改革主流和全面素质观。

2.横向改革——“两内两外”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制定和完善西安文理学院第二课堂学分制实施方案,在全院范围推行实施,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有机结合,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课堂”相脱节的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推翻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把第二课堂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纳入学院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中,实施学分制管理,形成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体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断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打破学校的边界、专业的边界、课程的边界、课堂的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利用西安市属唯一本科院校的独特政府资源,通过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随动,探索学校与业界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一是在西安市政府支持下,与西安市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组建西安软件外包服务学院,围绕产业发展培养外包人才;二是艺术类专业与西安触点艺术与设计公司合作建立了“艺术设计系·触点艺术设计产学研基地”,与富平陶艺村合作建立“富平陶艺村·长安一号釉彩实践基地”;三是化学类专业与西安彩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基地;四是工科类专业与陕鼓集团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五是对外汉语专业与泰国如诺大学和曼谷斯巴顿大学建立了2个海外实习基地。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初步形成。

3.“3-6-3”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构建了“3-6-3”实践教学体系,即依托学院“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大实践-创新平台(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公共实践创新平台、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平台)、六大训练体系(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与实训、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职业技能与创业实践、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综合素质拓展)和三项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三大实践创新平台为基础,六大训练体系为核心,三项运行机制是为保障的“3-6-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突出能力中心、学生主体的理念和体系完整、可操作性的原则,围绕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把静态的培养体系、动态的实施过程以及有效的机制保障有机结合,体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的特征[4]。

实践创新成效和反思

1.以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成效显著

紧密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性服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业界合作的人才培养需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在我校本科各专业连续六届学生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培养方案本着通识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巩固完善与改革相结合、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共性指导与特色探索相结合等原则,从学院层面构建了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综合素质教育平台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各专业以应用性课程体系设计、与业界联合培养、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个方面为重点,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培养计划,形成统一规范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业界培养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多样化、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证明,培养计划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两个课堂相结合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初见成效

第一课堂构建涵盖全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逐年级、逐环节落实,而且对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我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革新,形成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在不同专业、多项实践—创新活动中,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管理学各专业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教育相结合,二是工学各专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三是理学、文学各专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四是所有专业教学活动必须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建设、课外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开发,把传统的课外活动纳入常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

完善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制度,配套制定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手册、大学生科研管理办法、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成果奖励办法等一整套外在资助和内在激励有机结合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激励机制,搭建了全国、陕西省、学院、系(院)四个层次学科竞赛平台。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构建了包含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技能拓展、读书阅览等六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整体框架,实施学分制管理,实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贯通、富有特色的育人体系。2009年以来全校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率达到100%,我院学生共参加国家级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16项,获奖120人;省部级31项,获奖144人。其中,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挑战杯”竞赛获省级特等奖1项,二、三等奖11项;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被教育部授予“优秀组织奖”,4人获国家级奖励,31人获省级奖励。第二课堂学分制的成功经验荣获“2010年陕西省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3.学校与业界合作的人才培养路径初步形成

一是在软件外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的探索创新,在相关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嵌入软件服务外包相关课程和实训计划,并聘请软件服务外包学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主讲。安排学生在位于西安高新区软件园内的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实训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训(采用日立公司的实习、实训体系,如:兴趣培养、开发素养培养、职业要求培养,开发基础培训、项目实训等)及毕业设计,使学生从企业文化、时间管理、项目管理、业务理解、需求分析、设计编码、产品监控、测试验收等环节全面掌握软件开发流程,提供与企业“最后一公里”的对接。 “3+1”(三年基础与专业课程,一年实训)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的探索,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2009年,我院“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是 “艺术设计系·触点艺术设计产学研基地”、“富平陶艺村·长安一号釉彩实践基地”、“纤维艺术·武功土布纺织产学研基地”等产学研基地,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文化创意实践人才培养初具特色,艺术设计专业2007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创意—实践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1年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是在泰国如诺大学和曼谷斯巴顿大学的2个海外实习基地,有七批40多人赴泰,在如诺大学、康朗中学、阿鲁中学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教学效果得到泰国学校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在清迈参加汉语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多年的探索、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两内两外”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模式还有需要改进与完善之处,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的突出地位,有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力度,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含双师型教师)建设,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微观层面,追踪学生成才和职业发展、用人单位评价,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和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建设学生创业中心、实训中心、科学实验中心、学习中心,整合学生各类技能,我们将在实践、总结基础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此模式,确保我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常健,黄光文. 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31-33.

[2]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7):1-4.

[3]范跃进.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24-26.

[4]郝延军,魏奇,鲍锋. 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