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学复调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支声音乐的区别;复调旋律在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多声部音乐 主调音乐 复调音乐 支声音乐 对比式复调 模仿复调 主调音乐的展开部 赋格的展开部

复调音乐属于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是音乐院校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开设的“四大件”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同时它也是构建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之一。复调音乐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音乐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它与和声就像人的手背手心,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在复调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混淆一些基本的概念,下面来简单地谈一谈:

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

有些初学者以为多声部音乐就是指复调音乐,这个概念是不正确的。

多声部音乐泛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呈现的音乐形态,它是与单声部音乐相对应的一个音乐名词。按已形成的传统音乐学科分类,研究多声部音乐的相关学科应包含: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学、管弦乐配器法、和作曲等。多声部音乐以纵向上声部安排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因此绝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声部音乐就是指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的概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对独立意义和鲜明性格特征的旋律,按照对位法则有机结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

主调音乐是由若干个附属声部运用和弦序进和各种音型化织体的方式(和声织体),来陪衬、烘托着一个具有独立性旋律的多声部音乐形式。例如:各种独唱歌曲,既有人通过歌词来演唱旋律,又有钢琴或乐队用和声织体来伴奏,这就是典型的主调音乐。

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二者在创作中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完全是以复调手法写作的作品以外,我们常看到许多典型的主调音乐写作中结合了一些复调的写作手法来与主题作对位与呼应,以此来丰富音乐的表现能力。就像阿萨菲耶夫曾经说过的:“和声在复调音乐中就像被凝结后的熔岩。”塔涅耶夫也曾说:“在优秀的作品中,往往主调音乐结合了复调音乐,因此可以说在任何的音乐中都可以用复调手法来丰富它。”反之,复调的多声部结合也时刻体现了和声的基础,因此研究复调音乐必须很好的学习和声。无论是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它们都属于多声部音乐,是创作音乐的不同手法,二者在音乐作品中分别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复调和对位在概念的不同

在复调音乐写作中会涉及到一个非常专业的术语“对位”(Counterpoint)。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unctus contra punctus),直译就是“点对点”。它是中古时代欧洲宗教音乐家们创用的名词,在音乐理论里是研究二声部或更多声部,在节奏、旋律、和声等因素结合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而又彼此和谐的不同旋律的结合。而“对位法”就是写作对位的技术 。“对位”与“复调”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对位法更为具体,更具有技术的内涵。而复调可以作为表现手法,广泛地运用于各类音乐作品中;也可以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而独立的构成乐曲,如“卡农曲”、“赋格曲”、“帕萨卡里亚”等都是复调音乐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形式。

复调和对位的关系,就如同主调与和声之间的关系。复调音乐是和主调音乐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因此,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较为广义的“复调”以及较为技术化的“对位”两个词的正确含义,而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

支声音乐和复调音乐

1)支声音乐

是指所有的声部奏同一旋律,而各个声部会用旋律的不同变形来表现。其中这些变形有多种形态:(①旋律的加花变奏但节奏可能相互对比;②两个或两个以上旋律时合时分地同步进行;③旋律用平行手法来写作,节奏没有对比)简单地说,支声结构是单声部音乐的一种发展形式,分支音调从主旋律线的总的音调结构中派生出来,是在基本旋律主轴上分化出来的一个支脉。分支声部与主要旋律的关系属于同质异体的性质。

正确地认识支声音乐对于我们学习和写作复调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支声音乐多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它也属于多声部音乐的一种类型,可以说是多声部写作手法的一个较为广泛而变化多端的范畴。在很多专业的多声部音乐创作中,也常常会用支声的手法来展开乐思,并将这一写作原则不断地加以扩大、发展,从而更进一步地丰富了支声音乐这一形式。有时因为支声复音乐的各个声部在节奏上有不同甚至对比,很多初学者往往会把它们与对比复调相混淆。换句话说,如果各个声部间的独立性增强到能以相互对比或各自独立为主要特征时,支声复调也就成为对比复调了。因此,也有些人认为支声音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属于复调音乐,有时也会把它们看作是单音音乐向复调音乐的一个过渡。

2)复调音乐包括两种类型:a.非模仿的复调即对比复调;b.模仿的复调。

a.非模仿的复调——对比复调

对比式复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旋律(主要指节奏和旋律特点上)有机结合而成的复调音乐。前面指出初学者有时会把它与支声复调从形态上弄不清楚,主要原因是它们在节奏上都有所对比,但对比复调除了节奏对比以外,还同时强调不同旋律的对比与有机结合,并且它在节奏上也更加注意几个声部之间的动静结合关系。总之,无论是节奏还是旋律,对比复调在强调对比的同时也仍然遵循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原则。但是在一些具有特殊情景的音乐中,所运用对比复调手法写作的主题旋律可能会具有十分鲜明的对抗性,例如: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中的第六首“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就是运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旋律先是分别陈述再进行叠加,来进行形象对比的。这种对比的手法在西方的音乐创作中相对使用较多,然而在具有中国风格的复调音乐的创作中大多数对比复调的音乐整体形象是统一的,声部之间常常是具有互补性的,它们往往描绘的是人或事物的不同侧面。例如:陈刚、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对比旋律,虽然无论从节奏还是旋律上与主题都有对比,但二者并不具有对抗性,它们是在对比的同时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这和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b.模仿的复调

模仿复调:就是同一旋律或者主题在不同声部以依次出现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复调音乐。例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它是一首用模仿复调的手法写作的三声部轮唱,后面声部依次比前面的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各个声部的旋律与歌词都是相同的。模仿式复调包括有:严格模仿、变化模仿以及节奏模仿和自由模仿等。而严格模仿又包括:局部模仿(简单模仿)和卡农是模仿。如果模仿声部对开始声部陈述的音乐材料不进行连续模仿,就被称为“局部模仿”。它的主题一般不能太短,相对比较完整一些。如果模仿声部对开始声部陈述的音乐材料连续不断地进行模仿,那就称其为“卡农式模仿”。卡农式模仿的主题可长可短,根据情况而定。由于模仿复调中主题在各个声部的依次进入,模仿复调赋予了音乐不断发展的性质,因此它与支声复调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瞬间都与其他声部形成对比。

以上分别介绍了复调音乐的各种类型,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单纯的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它都融合了多种写作手法,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分析和研究,这不像我们在学习阶段会单独练习某一种写作技巧,很多作品都是以一种综合的写作手法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总之,无论是哪种复调手法,由于声部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因而它们具体的类别也十分之多,在此不能详细论述,只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解释和重点地强调,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复对位、可动对位和繁复对位

西欧复调音乐完整教学体系中的单对位与复对位、模仿与卡农和赋格的复调音乐技术仍然是我国音乐院校专业复调音乐教学的主要教材。在此需要正确地区分复对位、可动对位和繁复对位这三者的概念,以免造成学习者的困惑与不解。一些学习者认为复对位就是繁复对位的简称也叫可动对位,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它们三这是一种包含的关系:繁复对位包含可动对位,可动对位包含复对位。

A.复对位(Double counterpoint):就是除原来的结合方式外,各声部之间可以上下移动转换并保持良好纵向关系的对位,也称转位对位。这种结合方式仅指上下声部之间、在纵向上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可以相互交换位置,其各自的旋律不变,如果是二声部复对位就叫二重对位,三声部叫三重对位,以此类推……

其图示为:

B.可动对位:指的是在对位音乐写作中,除原来的结合方式外,各声部间可以在纵向空间和横向时间上加以变动而旋律本身不变的对位。复对位属于纵向可动对位。

横向可动对位是指两个对比旋律纵向上不改变,而横向进入的时间发生变化。图示是:

原型 变形 1 变形2

纵横可动对位是把纵向可动对位与横向可动对位相结合而成。图示是:

原型 变形 1 变形2

C.繁复对位:指的是在对位音乐写作中,除原来的结合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它们的新的结合(变奏的一种方式)的对位。它是复调音乐体系中最复杂的写作技术,包括有:1)可动对位: a纵向的垂直的 b横向水平的 c纵横可动对位;2)附加三、六度平形声部的;3)倒映对位: a纵向的倒映对位 b横向的倒映对位(也叫逆行) c二重倒映对位(也叫倒映逆行);4)无终卡农和卡农模进等。

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它们的概念,才能更加清楚地进行写作和研究。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容易搞混和出错的一些概念和问题,在此汇总到一起加以简单的解释和重点的强调,供初学者参考,希望对他们学习复调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陈铭志.复调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林华.复调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5]杨通八,张韵璇.和声复调文集[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王安国主编.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7]饶余燕.关于复对位、可动对位和反复对位[D].复调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