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53年,清华大学提出在全国高校设置“思想政治辅导员”,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举措得以全面推广。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工作者面临许多新的局面,造成了辅导员工作内外两方面的困境。近年来,诸多学者关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是突破辅导员工作困境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明确定位,构建辅导员队伍的共同愿景;为辅导员搭建职业生涯发展平台;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转变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 辅导员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和谐统一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中美两国比较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12JDSZ3092)资助。

辅导员的概念

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要在全国高校建立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政治辅导员”,以保证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清华大学也是全国第一个设置辅导员的高校。清华大学最早的辅导员一般由品学兼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要求他们能够参与校园管理,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既能够带领学生学习政治,又能够管理学生事务,所以早期的辅导员是“又红又专”的人才[1]。

始于清华大学的辅导员制度,既满足了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又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而在全国高校中得以推广。简而言之,高校学生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成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而且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

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工作面临着新局面: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多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的安全稳定工作形势,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变得紧迫而繁重。归结下来,新时期辅导员工作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境。

1.外部困境:工作环境亟待优化

新时期,辅导员在教育培养学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3]。但实际情况是,在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处于教师队伍体系中较低甚至最低的位置,这与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职称评审、岗位评定等方面与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劣势明显。工作环境已成为阻碍辅导员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问题。

2.内部困境: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当代高等教育对象即大学生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具有多元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大部分大学生持有主流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能够认真学习所学专业的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生活习惯。但一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想方面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拜金主义盛行、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集体主义荣誉感淡化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叛逆、特立独行、一味地追求个性,由此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

与之对应的是辅导员这一一线学生工作群体,其工作职能和角色并未发生明显改变,面对问题时大多仍旧采用思想教育、说教的方式,效果不甚理想。这充分暴露出辅导员不能适应新形势、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病,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实效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突破辅导员工作困境的有效途径

以上困境为我们解决辅导员工作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订措施时,我们既要保证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能解决辅导员关注的敏感和现实问题,又要在更高层面上提高他们的工作地位、优化工作环境,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近年来,诸多学者关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1.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从价值取向上,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争论。二者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考察人的行为时提出[4]。工具理性也可称作科技理性、功效理性、效率理性,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谓价值理性,是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荣誉等。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5]。

2.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基础,并为工具理性的实施提供精神动力;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支撑,为价值理性的实现提供方法。简而言之,价值理性决定主体“做什么”,而“如何做”则要靠工具理性[6]。这一关系告诉我们,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二者的有机结合。滥用工具理性势必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尤其对于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说意味着丧失了人文关怀,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一味强调价值理性,无法解决辅导员关心的实际问题,价值理性无法真正实现。

3.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在工具理性的强势影响下,绝大部分高校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取向,为此,我们迫切需要价值理性的回归,同时改良一些不合理的工具理性的手段,从而达到两种理性的和谐统一。具体措施如表1所示。

表1 增强辅导员工作动力的措施和具体方法

(1)明确定位,构建辅导员队伍的共同愿景

国家对辅导员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一界定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队伍的重要性。可事实情况是几乎所有高校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一味重视教学和科研,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了副业,导致出现辅导员“说起来重要,用起来很重要,没事的时候不重要”的尴尬局面。而且在高校安全稳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确保学生不出事成了辅导员最大的功绩[7]。针对这一现象,采用价值理性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高校要把学生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对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使得辅导员从内心深处接受并且热爱这项工作。同时要努力构建辅导员队伍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目标和景象,可以将不同的组织活动融合起来。辅导员这项工作共性远大于个性,这为构建共同愿景提供了基础。高校要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多种沟通平台,可建立辅导员自己的网络论坛、聊天群,并利用开会时间让辅导员畅所欲言,目的在于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个人愿景,通过对不同的个人愿景的融合和汇聚,最后构成共同愿景;同时,深入发掘校园文化、分析学校发展长远目标,将共同愿景和学校整体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反复酝酿、不断提炼,最终提出共同愿景的文字表述[8]。

(2)为辅导员搭建职业生涯发展平台

高校应努力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辅导员普遍关心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等关乎个人发展的问题,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很多高校政策模糊,客观上导致了辅导员不受重视,职业发展通道被堵死的现象。职称评审方面,国内已有高校尝试职称单列,由低到高分别设置和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或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相对应的职称序列;岗位竞聘方面,因辅导员有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所以他们在岗位匹配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学校应给予政策的适度倾斜。以上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打通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通道,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且可操作性很强。

(3)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辅导员尤其是新上岗的辅导员应该树立积极上进的能动意识,主动把握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提高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在业余时间自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用理论武装自己并用于指导日常工作;学历层次不高的辅导员要主动进行培训进修。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08年,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工作全面展开,这对辅导员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9]。依托21个基地,辅导员可以选择在职或脱产进行业务进修;同时开展专业化研究,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思政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就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议题进行讨论;及时归纳总结日常工作经验,尝试申报思想政治方向的纵向科研项目,使工作逐步理论化、系统化。

(4)转变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辅导员要努力构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知识结构,用实践的方法逐步取代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创先争优等活动中举办主题鲜明、风格高雅的文艺活动和知识竞赛,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他们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和磨炼;同时,以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涉外活动为契机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大学生普遍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西安世园会等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举办以此相关的主题活动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利用自身工作的便利,为学生联系并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对口单位,让学生在为他人服务和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体会到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燕军.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招聘条件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3):40-43.

[2,3]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6年4月.

[4]石义华,赖永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断裂与整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4):100-103.

[5,6]韦乔元,韦文荣.浅析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J].教育视点,2010,(8):8-9.

[7]苏宏伟,李萍.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动力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64.

[8]高世杰.高校辅导员队伍共同愿景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30-131.

[9]广西财经学院人事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的通知[EB/OL]. http://dc.gxufe.cn/rsc/information/informationShow.seam?informationid=401/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