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商洛花鼓是商洛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在市场经济和转企改制背景下,演出市场遭遇冷落,地方剧团由于硬件设施和条件的简陋,演员结构欠合理及后备梯队的缺乏等因素都使戏剧发展受阻,面临生存危机。分析和研究其生存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对于地方戏剧的振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商洛地方戏剧 生存现状 发展举措 研究

商洛花鼓是商洛地方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是具有浓厚商洛特色的地方小戏,它的音乐欢快、活泼,婉转动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商洛花鼓戏流传于陕西省商洛市七县(区),尤以商州、丹风、镇安、柞水最为盛行,且多活动于偏僻山村。据传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之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商洛“戏剧之乡”再添辉煌的一页,也使商洛花鼓成为三秦文化艺术的重要品牌和国家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剧团转企改制走向市场的身份转变,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地方戏曲如何摆脱生存危机与发展困境,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却是我们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抚今追昔,对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进行历史回顾和现实生态的考察,却是一个必要的话题。

遭遇冷落的地方戏剧生存现状

社会的飞速发展既给戏曲艺术以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戏曲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考验。从20世纪开始,中国戏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戏曲行业面临着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戏曲市场的许多迹象,给戏曲的从业者和关心戏曲事业的公民带来了很大的忧虑。比如,剧场观众人数的减少,票房状况的不佳,观众结构老龄化严重,新剧目生产困难,从业者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一种普遍的忧患心理使人们发出对戏剧命运的感叹和呼喊。

据笔者了解,2011年2月14日,商洛剧团新编的花鼓古典戏《红袍》上演,在当地文化界掀起了不小的震动,可是只演了两个晚上,就匆匆收场了。商洛剧团的剧场有800多个座位,坐了不到600人,其中近400人都是赠票,只有200多人是掏钱买的,而一张票价不过两元钱。连演两场,共“赚”820元,但演出的成本,仅舞台灯光的电费就得2000多元。历时半年新编排的花鼓古典戏《红袍》竟然遭遇了如此的尴尬。为排这出戏,剧团前期投入了四、五万元,又东挪西借花了几千元打广告、做展板,一张票定价只有两元钱,结果两场只卖出了400多张,收入820元钱。而演出的总成本是1万多元。团长说,演一场赔一场,演得多就赔得多。

剧团转企改制,目前已有多人满30年工龄,即将退休。这其中包括:剧团副团长、《红袍》导演郭元喜,女主角彭艳及舞美、灯光等多个岗位人员。新排出的花鼓戏眼看就演不成了,更多的问题亦然来临,《红袍》面临的是一出戏的尴尬,而人才和观众问题却是商洛花鼓这一地方戏剧的尴尬。

困境与演出不景气的原因分析

《红袍》是商洛剧团经过文化体制改革转企走向市场后推出的第一部新剧目,历时半年精心排练和打磨。该剧是一部古典花鼓剧,通过主人公卢文廷与妻子卢湘云的爱恨情仇揭示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其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花鼓唱词优美动听,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点化作用的戏剧。然而这样一部好戏却遭遇市场的冷落,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冲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艺术化、多元化的艺术品种的日新月异,看戏已经不是大众唯一的选择,随着高新科技的大众化,数字电视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多种艺术,不进剧场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娱乐的需要。由此造成“广场文娱”和“斗室文娱”并存的文化市场,戏曲艺术不再是往昔的市场盟主。文化市场中,戏曲所占的受众群体大为减少,只能苦心经营一个角落了。面对市场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喜欢花鼓戏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戏剧内容和形式的格式化缺陷。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品种相比,戏曲舞台的主打剧目相对比较陈旧,维持戏曲市场的“吃饭戏”主要是传统老戏,缺少新鲜剧目的支撑,富有时代特点和内容的具有视觉冲击和震撼力的作品奇缺,大手笔的时代舞台戏剧精品甚少,形式相对单一;其次,传统的板式和唱腔以及乐队伴奏已经难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的需求。

3.转企改制和硬软件等条件的制约。由于地方剧团资金的短缺,剧团硬件设施、舞台装置、道具、服饰、灯光、布景和烟火等舞美设计的简陋,也是其生存和发展中的最大困惑,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一句轻松的话语,如何改变其落后的条件,给予初期资金的扶持和市场引导也是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职责。演员舒适的演出和排练环境是成就艺术作品的不可取少的条件,艺术创作中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生产艺术产品的前提。其次,演员的结构调整和培养新人是一个紧迫的问题,部分创作人员、导演和主要演员即将退休也是行当缺少的主要原因,演员的大龄化和名角演员的缺少是戏剧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关心主创人员的生活和处境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创作时代文化精品是戏曲走向繁荣的先决条件。

4.市场运作和宣传力度的薄弱。宣传、推荐和营销,这是艺术院团转企改制之后,务必要强化的关键性工作。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这个环节。在作品问世之后,市场意识淡薄,忽视营销策略,则会严重降低作品的两个效益。《红》剧的宣传,笔者觉得力度欠佳,只有一个广告和展板是不够的,电视媒体的滚动播出,城里的主要位置的展板和宣传,学校的受众群体都是及其重要的途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也是可行的,报纸和广播的宣传也不应放弃,应该把前期的广告宣传做强、做大。

地方戏剧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引发了娱乐文化的千姿百态,文化市场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壮观景象,戏曲演出市场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不景气也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地方戏剧也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验,这也是对整个戏剧行业的挑战。我们没有必要去责备年轻人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看戏曲,喜欢唱流行歌曲而不喜欢唱花鼓戏。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发展戏曲、创新戏曲,去赢得观众和市场,使戏曲走向柳暗花明。只有闯出特色才能拓宽市场,特色要适应市场,市场能促进特色。商洛花鼓的传统特色是剧本精品化,唱腔民歌化,语言地方化,演技生活化、品位艺术化。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和扶持,使商洛地方戏剧良性发展。

1.加强地方政府的领导职责,增强文化部门和主管领导的责任意识,提高分管领导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和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环境。文化局要针对商洛文化发展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商洛花鼓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大地方剧团人才资源的发掘和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类艺术人才的群体作用。要组织和建立一支曲艺创作团队,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剧目和经典戏,以丰富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和花鼓发展需求。第三,要组织力量,改编花鼓老戏和创编花鼓新戏。走出体制常规,适当吸收高等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剧团,以师带徒,培养新人。

2.全面普查和整理花鼓剧目和花鼓曲调,抢救老艺人的表演“绝活”,尽早对花鼓艺人们的传统经典唱段进行录音和录像,保存其珍贵的艺术资料和艺术档案,出版音像制品和唱片,并进行宣传、打造和包装,推向艺术市场,同时出版文字、曲谱和文字宣传资料,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唱商洛花鼓。

3.适当聘请戏曲著名导演和演员加强其艺术指导工作,加强考勤管理制度,定期排练和演出,演出剧目应多样化,在传统历史剧目的基础上,多吸收民间音乐、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的有益成分,创作和构思符合时代特点的新作品,使戏曲艺术生活化、人性化、现代化。排演剧目可以包括多个板块,如:①古老淳朴的原生态花鼓唱段②历史人物和英雄传奇的花鼓唱段③才子佳人的爱情轶事花鼓唱段④现代伟人、时代英模的动人故事和风采展示的花鼓唱段等,改变以往花鼓曲目相对单一的被动局面。

4.精心打造,统一包装,创造品牌。创作和精选一批优美的花鼓曲调在旅游景点和“农家乐”传唱,把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的花鼓调普及到民间,使其与民俗民风相伴相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此外,还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当代传媒的作用,精选一些好戏好曲制成电视片,同时出版一批商洛花鼓的经典戏曲和唱段投入音像市场,让商洛花鼓戏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5.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与现代生活、政治、文化挂钩进行宣传。各类媒体报道也应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从各个角度发挥媒体的作用,以更多的形式来表现和推介。让大众从各个层面深入了解地方戏剧的社会价值、地位、现状及前景,而不是局限于欣赏和听唱。

综上所述,商洛戏剧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紧迫的话题,也是一个长远的话题,是省、地文化部门和广大受众群体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继承是前提,发展是目标,创新是关键。只有打破常规和保守,改变封闭观念与消极传承模式,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广阔思路,与时俱进,推出精品,商洛地方戏剧才会走出困境,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周育德.戏曲的生态与出路[J].当代戏剧,2010(1).

[2][EB/OL].http://news.hsw.cn,2011,03,03.

[3]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J].当代戏剧,2010(3).

[4]胡安忍.转企改制语境下的舞台艺术创作[J].当代戏剧,2010(6).

[5]卫凌.论山西河东民间小戏的保护策略[J].大众文艺,2008(10).